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平常道-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心中有佛的人一定是达观的。顺境不会得意忘形,逆境不会垂头丧气。对权势不会摧眉折腰,对弱者更不会横眉冷对。这是因为,佛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世间一切活动,人生的一切得失,在宇宙的大道理中,都是细小如一粒尘埃;人生几十年,在宇宙洪荒中都不过是一瞬间里的瞬间。如此细微、如此短暂,也就和空无异。因此,任何的患得患失都显得滑稽可笑。   
  佛事什么样子(2)   
  综上,一个乐于助人的、达观并且快乐的人,应该是心中有佛的人,哪怕他还没有自觉意识,或对佛还一无所知。2007…04…04评论:我们觉得佛累,不过佛自己想必应该不会觉得累吧,否则就不是佛了。若是对佛一无所知却能做到佛的境界,岂不更是大境界?(小女巫)佛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一种哲学。信佛的人不是“教徒”。不喜欢这个“教”字,也不喜欢这个“徒”字。 
  信佛就是心中出发的,思想和成就自我的过程。(不垢不净)覃贤茂点评:艾丰老师在为《萧然禅语》作序时盛赞萧然兄对佛教教义有深刻领悟,我完全相信是这样。《萧然禅语》开篇第一章第一段题为《佛是什么样子》,直击中心和要害,正所谓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非此一篇,不能为全书提纲契领。 
  佛是什么样子,题目铺排得有天大,而萧然兄的文辞义理,却意想不到的平易近人,通情达理。千种方便,万种法论,如何判断一个人心里有佛,萧然兄归之有三个平实的标准:乐于助人、快乐平和、达观通悟。 
  《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孙行者开劝慰抚唐三藏,提起乌巢禅师的《多心经》四句诵词:“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像灵山塔下修。”唐三藏更为之引申解释,“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 
  我以为此一段正可以做萧然兄开篇禅语最为恰当的旁注。   
  佛教非教——再谈佛(1)   
  我们今天烧香拜佛,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忘了这些行为的本意:我们拜佛应该是牢记佛的教导,把佛菩萨当作自己的榜样,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绝不能指望佛菩萨去帮助你达到什么目的。(提要) 
  网友“不垢不净”说:“佛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一种哲学。信佛的人不是‘教徒’。不喜欢这个‘教’字,也不喜欢这个‘徒’字。信佛就是心中出发的,思想和成就自我的过程。”这些话说的很好。关于佛教非教,我曾经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论述,现把它贴上,回应“不垢不净”。 
  世界三大教中,唯有佛教作为宗教有些似是而非。这个命题在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眼里,绝对是伪命题:佛教那么多的庙宇,那么多的偶像,那么多的善男信女对佛顶礼膜拜,怎么不是宗教呢?不错,从这些形式上看,佛教的的确确是宗教。但是,从更深的层次看,佛教又有非宗教的两大论据,而且这两大论据都是很核心的。 
  所谓宗教,除了上述的偶像(其实偶像并非宗教的必要条件,如伊斯兰教就反对偶像崇拜)、信众以外,其实更为关键的要素是必须有“二主”:即造物主和救世主。不信你看,世界上宗教千变万化,但只要是宗教就必有这“二主”。比如天主教,造物主是上帝耶和华,救世主是耶稣。再比如,中国神话里,造物主有两个,盘古和女娲,前者开了天地,后者造了人。 
  宗教的“二主”其实是回答哲学的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但是佛教里,大家顶礼膜拜的佛却没有这样的“伟大”,世界和人不仅不是佛创造的,而且严格讲,大家顶礼膜拜的佛也不可能真正救你。 
  佛不是造物主,“物”是谁造的?我们人又是从哪里来的?这在佛教里并没有回避,也有清楚的解答。 
  首先,佛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不是神造,而是众生所造。这在表面上非常吻合马克思哲学的劳动创造历史的命题。当然,佛所谓众生创造世界与马克思的理论还是有很大区别。佛所说的是众生的“业力”。“业”在佛教里是一个很关键的概念,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由于欲望而产生的种种行动,称之为“业”。而佛教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因果,任何因都会造成相应的果,“业”也同样,有“业”就会种下因,因此必然有果。这就是业力。其实从某种意义上看,业力似乎也有劳动的意思在里面,但远比劳动要宽泛的多。因为,意识、意念同样可以造业,会形成业力。 
  那么世界是众生业力所造,而众生又不是佛创造的,不是佛的子孙,那众生又是哪里来的? 
  佛告诉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自一个叫“光阴天”的世界。这个故事颇有科幻色彩,佛经里是这样描述的:光阴天的生物来到娑婆世界,吃了娑婆世界的东西产生了欲望,于是身体变重,飞不走了,于是变成了人。 
  这一描述很有神话色彩,表面上也和《圣经》里夏娃吃了苹果而知道善恶有雷同。但是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身体变重其实是一种方便的说法。佛是大教育家,很懂得深入浅出。这个描述其实就是运用了方便或者比喻的说法。我们认真读经其实可以理解,光阴天的生物应该在无色界,也就是无形的,而佛在三界的描述中早就说过,虽然色界和无色界高于欲界,但是同样没有跳出轮回。因此在某种机缘下,色界和无色界的生命仍然会退转到欲界来。而作为欲界的娑婆世界的生命,其实就可以理解为上面两个世界生命的“退转”。 
  “退转”在修佛里是一个很要克服的现象,也是大乘与小乘的一个本质区别。小乘的解脱就是不彻底的,最终容易退转的。 
  那么或许按照西方的线性思维,我们还要问:光阴天的生物又是从何而来?这就必须明白佛的宇宙观。 
  在佛教里不仅人生是轮回的,世界包括宇宙也是轮回的。我们这个宇宙是在不断的生成毁灭间周而复始。这在佛经里称为“成住坏空”四大劫。每一次宇宙(我们姑且这样叫)都在成劫里孕育。孕育成了,就进入住劫,然后会逐步坏掉,于是进入坏劫。在坏劫里宇宙会分别经历“水、火、风”三大灾,最后宇宙会彻底毁灭而进入空劫。   
  佛教非教——再谈佛(2)   
  要注意,佛家的这个“劫”是一个及其漫长的时间概念,如果用今天的时间概念就是多少多少亿年,那个数字大得惊人,一个大劫至少要50亿年。比如我们这个劫目前正处在住劫,但已经开始向坏劫过渡,这个劫的佛是释迦牟尼。而下一劫的佛即所谓未来佛,就是弥勒佛,弥勒佛住世的时间,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是50亿年以后。也就是说,两个劫之间要隔这么漫长的时光。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地球的生命是50亿年,如果这个认识没有错的话,弥勒出世就不再是我们这个地球了。 
  一劫就如此漫长,而所谓万劫不复有多长?而释迦牟尼在我们这劫成佛之前,已经经历了不知道多少劫的修行。因此,在佛教里,无论时间概念还是空间概念,都难以以我们目前科学掌握的概念去衡量。 
  回到我们上述问题,所谓光阴天的生物从何而来?也是轮回而来,不过是宇宙的大轮回而来。轮回的关键在轮,轮是什么形状?圆,因此是无始无终的。 
  我们再看救世主,这个要比上面造物主好理解。在佛教里,一个基本观点是众生平等,不仅众生平等,就是佛与众生在本质上也是平等的。因为佛家有一个重大命题:人人可以成佛。佛只是比我们早一天觉悟而已。 
  佛教里如果有什么是绝对的话,那就是因果,只要你种下什么因,就注定结什么果。任何人,甚至佛都无法改变因果。即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基于此,佛不是不愿意当救世主。佛是大慈大悲的,他如果能救你,没有任何不救的道理,佛到世上就是来救渡众生的。但是,佛的救渡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你必须自救。否则,想偷懒,就指望佛菩萨把你背到极乐世界,那绝对要落空。因此,佛不是不想当救世主,实在是当不了救世主。在这里,佛不是上帝,不是安拉,佛不是万能的。 
  佛救渡我们就是把道理告诉我们,把修行的方法告诉我们,把善恶告诉我们,然后就看你自己努力了。你依照佛的教导去积德行善,多种善因,也就用不着佛来救你;否则,作恶多端,广种恶因,佛菩萨再慈悲也救不了你。 
  有意思的是,在这里佛教颇与《国际歌》吻合:“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些词用在佛教里也是正确的。所以,人们不了解总认为佛教很消极,其实刚好相反,佛是非常入世的学说。 
  我们今天烧香拜佛,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忘了这些行为的本意:我们拜佛应该是牢记佛的教导,把佛菩萨当作自己的榜样,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绝不能指望佛菩萨去帮助你达到什么目的。 
  综上,没有二主的佛教,而且不是万能的佛祖,这一切都昭示一个了一个问题:佛教实在不应该称之为教,佛更应该是一种学说才对。2007…04…05 
  评论: 
  “我们拜佛应该是牢记佛的教导,把佛菩萨当作自己的榜样,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绝不能指望佛菩萨去帮助你达到什么目的。” 
  博主的话好深刻!(若水) 
  覃贤茂点评: 
  《佛是什么样子》一篇,萧然兄以平实方便说法,而《佛教非教——再谈佛》此篇,则是高屋建瓴,条分缕析,显现出了萧然兄极为高明深湛的理论造诣,以及明心见性通悟的慧根,实是让尘俗中的我辈受益非浅。 
  此处我绝非要作世俗作态的谦虚。以我一向的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读书工夫,实是不足与萧然兄在佛理上对等交流,萧然兄毕竟已是正式皈依佛门的弟子。萧然兄的文章中隐含多处的入经出典,也是让我似是而非,妄加受悟。 
  然而我也不敢妄自菲薄,萧然兄的文章我还是读懂了一些。 
  萧然兄说,佛的救度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你必须自救。这让我想起《金刚经》中佛祖惊人的开示: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教非教——再谈佛(3)   
  佛祖其实说得很明白了,造化的高低,一切全在于你自己,祸福无门,唯由心生,千万不要以为有不费力气送上门来的好事。   
  佛教亦非哲学——再谈佛   
  如果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佛教是最彻底的。因为,师父告诉你的道理那是师父自己证悟的道理,就像师父说渴了应该喝水,但是如果你不去喝,仅仅水可以解渴这个道理是不能解你渴的。所以,对于佛理,光明白远远不够,按照道理去求证的过程至关重要,过程是万万没有办法省去的。 (提要) 
  佛教虽然回答了我是谁,回答了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亦有完整的世界观甚至方法论。但是佛教亦非哲学。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终极任务就是构建一个理论体系,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至于这套学说是宇宙真理还是胡说八道,那是要靠其他人的实践去印证。 
  佛教不同,说道理只是一个方面,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要通过“行”去自己证,也就是“证悟”。因此佛教除了讲“见地”,还讲“修证”和“行愿”,没有修与行,仅仅明白道理几乎没有用处。 
  世人修佛往往落入两个误区,或空谈,或闷修。空谈佛理,犹如水中捞月,看着分明,但其实是一场空。古往今来,知识分子参佛多落入此误区。论佛学见地,头头是道。但最终一事无成者大有人在,就是犯了“空谈”的毛病。所以,达摩祖师感叹:“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另一个误区是所谓“闷修”,天天打坐,大悲咒能倒背如流,但最终也没能开悟,原因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正打坐念佛总是好事,就这样1万遍100万遍地念下去,一年,十年地坐下去,但为什么念,为什么坐浑然不知。这样的修,不能说没有效果,因为一心不乱地打坐、冥想,就是当气功炼对身心也是有好处的。但是想就此开大智慧,恐怕是难了。因为外教,如瑜珈、如道家的气功,同样是这样炼的。 
  至于行愿,现代人就更鲜有做到的,别说地藏菩萨发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就是小愿也少有人发了。 
  所以,真正的修佛,无论顿悟还是渐修,无论净土还是密宗,明理与修行一个也不能少。佛教即是宇宙的大智慧,也是个人寻求解脱的法门。如果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佛教是最彻底的。因为,师父告诉你的道理那是师父自己证悟的道理,就像师父说渴了应该喝水,但是如果你不去喝,仅仅水可以解渴这个道理是不能解你渴的。所以,对于佛理,光明白远远不够,按照道理去求证的过程至关重要,过程是万万没有办法省去的。 
  换句话说,所谓哲学家,用脑袋想就够了。而参佛不行,除了脑袋,身体、行动的介入更重要。 
  必须注意,所谓行动,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积德行善,还包括一些非常具体的修炼法门,如果你真的要追求大解脱的话。2007…04…06 
  评论: 
  不论佛教还是哲学,无非是人生观与世界观。既然是人生观与世界观,不参与其中,只凭着脑袋想,恐怕就像还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