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留美幼童-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处海面最大,余唯笑看千万黑山飞过而已。夜,雨浪入舱。  ……方与容阶(翻译)坐谈于卧房,浪砰然洞窗入,一吓而忘言。  ……午后雨大风急,晕浪者七八人。……晚饭后,船极不稳,……有泼水进房舱者,移卧中舱。  ……七点起,横风极大,如山巨浪,排闼飞来,声沸万鼎,奇观大观!唯卧房幽黑无睹,箱笼被浪颠掷,旋整旋翻。西人亦曰:此船二年以来,未逢此风浪。  ……昏昏然,坐立不安,寝食不稳。在船行走,两脚如醉人,东摇西掷,身不由主。    可是幼童的适应性也真强。经过十来天的航行,晕船者开始减少。每遇大风暴,祁兆熙等大人们还如醉汉,可孩子们却“嬉戏自得,毫无恐怖”。到了深夜,小家伙们还“在大菜间游行”,喧哗不已。他们甚至有些喜欢风浪,因为风高浪急的时候,祁兆熙就会免除他们每天的功课。  祁兆熙是个十分尽职的官员,他发给幼童们《太上感应篇》、《三训合刊》,每天上午宣讲。晚上则让孩子们温习“西书”,他要求严格,有差误者,要挨打手板心。  幼童们开始吃不惯船上的西餐,把祁兆熙治喉咙痛的咸西瓜皮抢吃精光。但是航程刚刚过半,多半幼童已经习惯了牛奶面包。早晨八点半,中午一点半,晚上六点半,当用餐小锣敲响,他们就会饶有兴致地坐到餐桌旁。“每人坐处大碟一,勺一,刀一,叉一;洋布手巾一方,束以白铜圈。”祁兆熙记述的食物有牛肉、羊肉、鱼、甜咸皆有的面饼,饮料有奶茶、冰水。“饮毕,进高脚瓷盆四,装水果二、干果二,每人随意食之。干果即胡桃、杏仁、葡萄干等。”  聪明的幼童们,迅速学会了船上一些外国人的投掷沙包游戏:“在舱面上,以囊沙如枕七八,互相抛掷,作消闲舒筋骨”。  在祁兆熙的日记中,还可见到他管束教育淘气幼童的记述。他曾“薄责”三名不守规矩的孩子,管教几个“寻口舌”斗嘴的人。一天,有几个幼童从甲板上捡回外国人遗弃的地图,他看到后严厉斥责,命送回原处。不仅如此,他还把幼童集合起来训话,告戒他们说:  “用了船上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处;精细的东西,千万不能损坏;只有这样,人家才说你聪明,不会讨厌你。你们给我记住!”  三十天航行终于结束,预备在旧金山上岸之前,祁兆熙打开衣箱,让幼童换好上岸的服装,那是一套崭新的衣服:“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  “为到金山上岸光辉。”——祁兆熙想到的是大清的形象。


第二章 哦!新大陆第15节 开足马力的年轻国家

  1872年9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    昨天到达的三十位中国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都是优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绅士,并且外表比从前到访美国的同胞更加整洁。三位满清官吏阶层的监护人和他们同行。中国政府拨出100万美元作为他们的教育经费。中国政府计划每年选派三十名学生前往这个国家。    锦缎长袍,留着长辨的大清幼童,让新大陆的人们辨不清性别。百年前的旧金山突然来了这么一群着锦衣绣裳的少年,自然引得“从而观者如云”。  而新大陆同样让幼童睁大了双眼。  “旧金山对我们这些放飞的十几岁的男孩来说象个天堂。”第二批留美幼童李恩富,回忆他们初次踏上旧金山土地的感受,“我从没见过有那么高的摩天大楼”,“这里有煤气,有自来水,有电铃,还有一种‘升降梯’,所有这一切极大地满足了我们到一个新地方的好奇。”   而最最让幼童感兴趣的莫过于“火车”。  火车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事物,这种新式的交通工具在一开始的时候几乎让这些男孩瞠目结舌,当得知那两条细细的铁轨就是一种被称作‘FIRE—CAR’‘火’‘车’的东西行走的道路时,“我实在不明白,什么样的车可以在那上面行走,而且据说是被‘火’推进着。”第一次见到火车,显然它不仅仅只满足了这些男孩好奇的目光,六年后,他们中的一名男孩进入了耶鲁的工程学院,三十二年后由他主持修建了闻名遐迩的京张铁路,詹天佑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  如果要问幼童来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要问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的?“火车时代”无疑是最好的概括。在第一批幼童抵达美国仅三年前,这个年轻的国家刚刚修筑完成了横跨大陆的火车干线。火车带来的是速度,是利润,是新奇事物蓬勃出现,是对传统作坊式的农业时代的挑战。十几年前还处在田园牧歌时代的土地,一夜之间从东到西冒起了滚滚浓烟。这个建国不足百年的国家轻装上阵,朝气蓬勃,一种称作“美国精神”的东西,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新移民在一块尚未开垦的土地上去实现各自的淘金梦想。  经过四十天航行,中国“留美幼童”从太平洋西岸世界上一个古老的帝国,来到了太平洋东岸年轻的共和国——美国。  从旧金山出发,他们开始了了横跨美洲大陆的火车旅行!  就在几天前,幼童们还在为这种被称作“FIRE—CAR”(火车)的新鲜东西称奇,现在,他们就要亲身体验坐火车长途旅行的滋味了。  祁兆熙记述:    车轮一发,山川,田地,树木,恍如电光过目。忽进山洞,比夜更黑,不见天日。晚六点钟,忽见积雪。过淘金山,佳哉山色……    忽然,这位带队官员想到什么,“急令诸生,勿探头出,恐有撞击。”因为他曾听人说,万一跌下火车,“血不出而气已绝,吁!险极。”  火车上面安置的一切,也吸引着他们的目光。祁兆熙在日记中对当时火车的设置做了详细的描述:火车的头尾各有两个火炉,各有两个水盆,有厕所两个。两侧是座位,上侧还有可放倒的卧铺位,之外也有卧铺舱位,每舱四人,每人每宿要三到四元。车上用的灯是洋蜡烛。还有可撑起也可放下的小桌供人们吃饭使用。  那时的火车没有餐车,所有乘客的吃饭问题,都要在停车期间到站台解决。每次停车的时候,就有黑人雇工报本站停几个“米粒”。“米粒”是祁兆熙对英语“minute”(分钟)的音译。那些站台的食铺,卖的大都为牛肉、羊肉和馒头,每人每次花费一元,食物既糟价格又贵。短暂的停车时间,是旅客疯狂就餐的时间。作为幼童的带队,既要“保护诸生下车,点诸生上车,又要保护公司银箱”,所以每到吃饭的时候,祁兆熙只能留在车厢看护行李,“饥不得食,渴不得饮”,始终是吃着幼童带回的面包,就着冷水解渴。幼童有这样一位恪守职责的领队护送赴美,何其幸哉。  七天的火车旅行颇不宁静。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尚为一片未开垦的土地,幼童目睹沿途赤背红发的印第安人,在宽广的高原上,弯弓盘马射杀美洲野牛的惊险场面。火车随时可能被成群结队受惊的野牛野马所冲撞,但最惊险的则是路遇火车劫匪。在今天,美国人家喻户晓的火车劫匪杰西·詹姆斯(Jessy James)兄弟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可能是太臭名昭著,他们俩被广泛地搬上美国的影视文学作品,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不想,当第二批幼童行进在横跨美洲火车上时,和这群匪徒相遇了。  “火车的引擎被砸坏,司机被谋杀!”幼童李恩富在回忆录中详细描述了他们遭遇匪徒的经过。    我们正在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窗外无尽的大草原,突然,火车剧烈地向后踉跄地滑了一段,又猛烈地向前冲了几英尺,然后遇到阻碍,又向后退。车厢里一片混乱与恐慌,在旅客惊恐的哭喊声中传出了枪声。我们被眼前的一切吓得毛骨耸然,两个凶神恶煞般的匪徒,在只有四十英尺以外的地方举枪向我们瞄准。老师喝令我们赶紧蜷缩起来,我们惊慌地从命,缩在椅子下面浑身颤抖。在这个时候大家肯定都在祈祷神的保佑,老师大概从来没有这般虔诚地祷告,有人还听到一位老师祈求中国所有的菩萨的来显灵救他。    半个小时之后,这恐怖的局面结束了。一位车道工拿着油灯跑了过来。他向大家报告了险情经过。有五名匪徒劫持了火车,其中有三个家伙穿得像印地安人,他们抢走了车上的一些金条,杀死了机车司机,毁掉了火车的引擎。铁路人员正派人到附近的电报房去,通过一种叫“电报”的东西请求派另一位火车司机来。  许多年后,有几十位“留美幼童”投身中国新兴的电报业,若干人当了各省电报局长。他们不会忘记,他们竟然是在那样一个惊险的时刻第一次认识“电报”这东西的。


第二章 哦!新大陆第16节 温暖的康涅狄格河谷

  “留美幼童”乘火车到达的终点站,是康涅狄格河畔的SPRINGFIELD(当时中国人给了这座城市一个清新的名字“春田”)。新英格兰地区这条著名的康涅狄格河,从麻省流向康州,流入大西洋。我们曾在它的入海口,登上专供旅游的老式蒸汽火车,溯流而上,寻觅散落在河谷地区的一个个美丽的小“Town”(镇)。中国“留美幼童”曾居住在沿康涅狄格河谷的数十个小镇,感受过这里的暖意。    1872年2月5日,美国驻华公使镂斐迪(F。F。 Low)写信给美国政府,提到他在天津会见李鸿章的一次谈话。“此次会谈中我得知,派遣一批幼童前往美国接受教育的计划正在考虑之中,数月后此计划将会最终决定,并会将细节详细地通知我。总督说,如果我对此项计划评价好并感兴趣,在适当的时候把此事禀报给我的政府,他将感激不尽。同时,如果我能在权利范围内对学生们给予安全、关心和照顾,促使他们进入合适的学校,学院和大学,他将非常高兴。”    这位外交官在信中积极评价了清政府的这一举动,他说,让中国的孩子在国外接受教育,这一概念和付诸实施的行为在我看来是进步的最有希望的征兆之一。它证明了两点:首先,抛弃了那种驱逐外国人而一心建立自己专有帝国地位的思想。第二,高层官员认识到了如果要与基督教国家竞争的话,在发展自己国家财富的同时外国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此外,他提到,李鸿章和他说起,美国在教授应用知识方面比欧洲学校更具有优势,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要挑选美国作为学生留学国家的原因。    很快,李鸿章得到了美国国务卿的积极响应:  “毫无疑问,我国政府将会尽一切努力来促成你所期待的此项计划的开展。我非常认同阁下这项运动的发起。我相信它会给你的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并,进一步增进已经存在美国和皇家帝国之间的友谊。”  幼童赴美和容闳密切相关。这个日后倾其全部精力在留学事务局上的耶鲁毕业生,在此之前,已经为这项计划的实施游走了17年的时间了。现在他被清政府任命为幼童赴美留学肄业局的副委员,开始着手负责所有幼童赴美后的具体事宜。日后,120名幼童全部分散在美国东部新英格兰地区,中国留学事务局大楼在康州首府哈特福得落成,20多名幼童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所有这一切都和容闳的努力不无关系。  1872年2月17日,距幼童上路还有半年,容闳给耶鲁校长波特(PORTER)先生写信,告之这一让他无比兴奋的计划得以实施的消息,并就日后学生赴美的具体计划向这位师长请教。    让我愉快地告诉你,去年的10月1日,在没有任何力量胁迫的情况下,我的政府已经最终做出决定选派一批孩子去美国接受完全的教育,日后回到中国为政府的各个部门服务。  政府最希望他们在美国学习的领域包括军事、航海、医学、法律和建筑工程。在科学方面,他们应该掌握化学、自然哲学、地质学、天文学。  他们不许加入美国国籍,不许在美国永久居留,也不许中途因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中断学业。他们得到政府的全额资助,他们应该对我们的政府负有责任,如同美国西点军校、安那波利斯军校的预备军官对政府承担的义务一样。    在给波特校长的信中,容闳同时对幼童的住宿细节问题和具体教育方式向他请教。    我不得不考虑这些幼童在美国的住宿问题。城市的花费现在非常的高,或许我们可以考虑让他们居住在乡下。那里不像城市那样热闹,而朴素的风土民情,可能更有助于让孩子们养成用功的学习习惯。另外,是否应该考虑将这些孩子分开居住,让他们进入不同的学校,这样对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更有益处?是让他们进入寄宿学校还是把他们分散在不同的美国人的家庭中?是让他们先集中在一起住六个月,还是立刻就他们分散开来?这些我认为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把他们陈述给您以便得到您的意见。”    收到容闳的信之后,波特校长立刻把这一留学计划告诉当时的康州教育局局长诺索布(NORTHROP) 先生。为了让这批年纪尚小的中国幼童能够尽快学习语言,并能得到家庭的关怀,他们最终决定,将幼童三五一组,分散到沿着康涅狄格河谷的美国人家中。  消息传出,愿意接受中国幼童的美国家庭踊跃报名。当第一批幼童到达时,已有122个家庭表达了意愿。这些美国人多数是教师、医师和律师,康州教育局统计,他们有能力接受224名中国幼童,而这批中国幼童的人数是30人。  对幸运地获得批准的“Hostfamily”(负责接待的家庭),诺索布专门写了一封信。他要求家庭教师们掌握孩子们的作息时间,孩子们还很幼小,在慈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注意道德培养,注意中文的温习。他还特别提到了幼童的健康:  “要让中国学生知道卫生之道,要让他们经常洗澡。遇到天气有变,必须躲避风寒,尤其在出汗后要特别谨慎,以免发生意外!”


第二章 哦!新大陆第17节 “孩子们,睡觉的时间到了!”

  “留美幼童”李恩富得到了平生第一个“Kiss”——一个美国母亲的吻。  “我运气真好,被分配到了春田一位和蔼可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