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6024-唐诗故事   -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诗故事》 第二部分谗言终使官难做——张正直高才难道为赏钱

    整个晚唐诗坛的诗风都日趋萎靡不振,号称“十哲”的诗人群体尚在做着一些努力,从而为这个不再振作的诗坛抹上一层并不太亮丽的余辉。    
    清河人张就是这作家群里比较有水平的一位诗人。他一出生便很聪明,在年纪还很小时,他就开始了诗歌创作;而且他的作品也往往能得到大人们的赞赏。就在他八九岁时,张跟随大人登上单于台,眼看着黄河正从旷远的天边滚滚而来,而太阳则好似就从地底下喷薄而出一般,他当即便吟出了一联气势非凡的好句: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    
    这可把他身旁的大人们都震惊着了!因为张这一联诗里,不但对仗极为工稳,而且使用了“隔句拗救”的手法,使得该诗联的声律仍很谐和;尤其是该诗联的意境极为开阔,那就更属并非易事了。所以,张的老师当即就对张父赞叹道:“令郎发达之兆,由此可见出一端矣!”    
    尽管张由于如此之类的诗作爆得大名,然而令人想不到的,由于家境贫寒,他在参加进士考试时却并不怎么顺利,而且起先几次他都居然没能考取。就这样留滞在京城长安的张,心情自然极不舒畅。一天夜晚,所有的人都已沉睡,只有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温习着功课。他感到眼睛都酸麻酸麻地,就独自端起了碗中那浊酒喝将起来。突然,他把酒碗一摔,遂蘸墨挥笔在客栈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诗,曰:    
    月里路从何处上,江边身合几时归?    
    十年九陌寒风夜,梦扫芦花絮客衣。    
    此诗才写罢,他又仔细地把它读了一遍;情动于衷的张便不由泫然泪下了。但他这首诗却很快地就传播了开来,以至于那主考官都以为未能考取的张确实很有才华,而且他此前的成名也并非徒有虚名。这样,主考官便向人要来了张的其他诗作,读后觉得这次未能录取张,真是一个大大的过错。于是他就向其他一些主考官宣扬张的诗才;到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张终于顺利地考取了进士。    
    然而没过多久,原本就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大唐王朝的大厦便轰然倒塌了。刚刚做上犀浦县令的张为了生存,只得到王建建立的前蜀小王国里担任了膳部员外郎。由于张在管理方面还颇有一套,此后他就出任金堂县令。王建死后,他的儿子王衍是一个喜爱风雅的主儿,一天跟他的爱妃去游览大慈寺时,忽然见到寺院的墙壁上写有一首诗;其中的联语最使他赞不绝口,道是:    
    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聚落花。    
    但这个身为前蜀后主的王衍因不知作者是谁,就询问这究竟是谁写的。跟随人员经过打听后,报告说是张写的;①王衍便默默地记着了。一回到了宫里,他当即命人把张的诗作全部搜集过来让他阅读。张急忙把他200来篇诗作恭恭敬敬地呈献上去。②王衍读后很是欣赏,就想任命张为起草朝廷中重要文书的知制诰一职。但宋光嗣却从中作梗说:③“张为人也太骄傲自满了!那天小臣跟他喝酒时,他说话中对驸马爷就很不恭敬。”耳朵风很软的王衍听了宋这谗言后,竟又收回成命,不再让张做这重要的文书工作了。尽管如此,王衍却觉得就这样毫无“表示表示”、“意思意思”,似乎也有些说不过去,遂随手赏赐张1000两白金了事。    
    按:① 《唐诗纪事》说是“寺僧”回答,而《郡斋读书志》未说是谁回答;至于《唐才子传》则称“左右”回答。今为方便行文计,暂落实到“左右”可也。② 《郡斋读书志》与《唐才子传》等均称“二篇”或“二首”;而《唐诗纪事》则称“进二百首”,似更符合常情,故从之。③ 宋,《郡斋读书志》与《唐诗纪事》均同;唯《唐才子传》则作“朱”,盖形讹也。


《唐诗故事》 第三部分谢诗差幸人原谅——崔橹谢罪诗真是戒酒良方

    晚唐大诗人杜牧的诗作之所以被人看好,主要是由于他那风神蕴藉的特有风调。而比他还要晚些时候的作家崔橹,①也正是由于爱慕小杜这蕴藉的风调,从而写出了迥然不同于时人的诗作来。    
    崔橹向来善于撰写杂文,他所使用的文笔颇为华丽而又任意,比较能放得开。在读了他的前辈作家杜牧的诗作后,他便极力学习小杜的作法来提高他自己的诗作风韵。因此,像小杜一样,他的诗作也以绝句的成就最高;尤其在写作有关状景咏物方面便更是如此了。比如他在夏天面对莲花时,就能吟出饶有如此风调的好句来:    
    何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清香尽日怜!    
    到了冬天,他面对梅花又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强半瘦因前夜雪,数枝愁向晚来天。    
    在写完这诗句后,他仍还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刹那间便又有了一联好句蹿上他的心头,道是:    
    初开已入雕梁画,未落先愁玉笛吹。    
    当然,他在题写离别送行时的作品也颇具特色,其中如有云:    
    云生柱础降龙地,露洗林峦放鹤天。    
    正是由于崔橹这众多的脍炙人口的华丽精深之作,自然就使得他的诗名广为传扬了。于是,他在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60年)顺利考取进士后,②便踏上了作官为宦的道路。    
    然而,他在做官时却遇上了一件尴尬之事。因为崔橹嗜好喝酒,而且一喝就非要喝个大醉方休不可;更使人难以忍耐的,他在喝醉后往往还不想让同伴早些走。知道他这性格的朋友都曾劝慰过他,但崔橹却仍没有把人们的忠言当回事儿;直到最后出现他向人道歉这一结局时,他才不得不改变那令人难堪的坏习惯。    
    那天在公宴场合,原本爱好喝酒而且确实也已经喝醉了的崔橹,这时仍拉着郎中陆肱的手不放,说是他得再陪他喝上一盅。知道崔这性格的陆已然站起来却又只得违心地坐下,心想,免得由于这事把他跟同事间的关系给闹僵了。谁知这业已醺然颓然了的崔,却开始用极为难听的话语侮辱起陆来。陆当即拂袖而起,并愤愤然地扬长而去;当下遂把整个宴会闹得不欢而散。    
    大家终于把崔给劝回家去。第二天早上一醒来,对于昨晚的事情毕竟还有点记忆的崔橹,越发觉得由于自己贪酒并强要人陪喝不算,居然还去侮辱了人家!想想自己这坏毛病也确实令人难以接受,他遂在悔恨之余写了一首七绝诗来向陆谢罪,其诗云:    
    醉时颠蹶醒时羞,曲蘖催人不自由。    
    叵耐一双穷相眼,不堪花卉在前头。③    
    陆肱读了崔橹这出自肺腑的真诚的谢罪诗,不觉对之宽厚一笑,也就原谅了崔昨晚那鲁莽的行为了。此后,崔便再也不敢像原来那样死纠蛮缠着人家来喝酒;到了最后,他索性就把平生贪酒的坏习惯也给戒了。这也该算是他在吃过前亏,并在痛改前非之后的令人叫好之事。    
    按:① 此据《唐摭言》、《唐诗纪事》、《新唐书·艺文志》及《直斋书录解题》等,唯《唐才子传》作“崔鲁”。② 一说为僖宗“广明间进士”。③ 醒、相,此处皆为仄声。


《唐诗故事》 第三部分长安米贵居何易——大诗人在京立足凭什么

    《唐诗三百首》“五律”卷里有一首据说是讽刺诗,同时也可谓是寓言诗;当然,它原本就更是一首咏物诗——它就是大诗人白居易所赋写的《草》。虽然其标题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但其意义却大致是一样的。所谓“赋得”,是一种体式,“古原草”是题目,这比普通的《草》的涵义固然缩小多了;而“送别”则系由此所衍生出来的内容。    
    这首被编著者蘅塘退士称为“诗以喻小人也”的诗,其实还蕴涵有一个极为有名的而且被后人作为典故广泛使用着的故事。    
    白居易(772年~846年), 字乐天,自称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先是山西太原人,后来又迁居到陕西韩城,最后定居在陕西下邽。据说白居易刚生下来才两个月,①奶妈抱着他,并指着家里的书让他看,他虽然口不能言,但心里却早已认识“之”、“无”二字了。所以后来人们在谦逊地称说自己所识别的东西不多抑或知识有限时,便往往会用上这典故,说是“略识之无”。稍微长大了,白居易尤其喜欢读书,而且他的记忆力之好极为惊人,凡是他过目的书,就没有不把它紧紧记在了脑子里的。而他诗文里所透露出来的非凡才华,便更是让人吃惊不已了。    
    诗才已经不同凡响的白居易,在16岁那年便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他闻名去拜访当时掌管编纂国史以及为朝廷起草文告诏令的著作郎顾况,以便请顾老前辈对自己的诗作进行亲切指点。而苏州人顾况却是一个自视甚高、很少对他人有所推许的著名诗人,尽管他家门口车水马龙,来拜访和求教的人很多。那天傍晚,仆人就要掌灯开饭了;一个行色匆匆的小青年竟在此时此刻递上了他自己的名刺,并在他诗稿的封面署上“白居易”这三个工整的楷体字。    
    因频繁接待来访客人业已有些疲惫了的顾老诗人,一眼瞥见“白居易”三字,遂禁不住大笑起来:“呵呵,好大的口气!要知道,京城长安现在米价高得很,平时就是想居住下来也挺不容易呀,更何况居然要想白白居住!”说完,他趁家人还没有把饭菜摆上桌来的当儿,便漫不经心地浏览起白居易呈给他的诗稿。一打开扉页,里头第一首就是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五律,其诗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②    
    当他看到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眼睛蓦然一亮,顾老诗人就再也不能移开目光了。可以想见,此时他固然已不敢再漫不经心了。他一手捻着他那把略已花白的胡须,一手紧握着诗稿,转而细细地品味起来,并不时点了点头。然后他又腾出了那只轻捋胡子的手拍案叫绝道:“能写出如此之好的诗句,要想在长安居住下来,又有何困难可言哉!老夫刚才的话,只不过是开开玩笑的啊!”    
    这是顾老诗人欣赏白居易该诗中野草所蕴涵着的顽强生命力,纵然在历经野火焚烧之后,但它一经那春风(请注意,此二字在古代诗文中是一个蕴涵极为丰富的词汇)吹拂,它便又生机勃勃地绽出嫩芽,并开始生长和迅速繁衍起来了。作为一个人,难道就不应该像这株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斗争,以期倔强地生存下来吗?而这,该是多么需要精细观察和深刻领悟呀!不用说,这正是作为诗人所必备的良好素质,所以顾老诗人不禁为眼前这位天才少年所深深折服了。    
    接下来,得到了老诗人顾况的大力赞扬和多方介绍,少年白居易的诗名顿时便传遍了整个京城。但非常遗憾,由于白居易还没能得到更为强有力的引荐,虽然在长安居住了三年,他却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出路,于是只得黯然离开了。直到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他才以高科考取进士,此后便踏上了仕途。再就是他的诗名不但在全国知名,到处流传着他许多杰出的作品,而且他的诗名还传到了鸡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可见,顾老诗人当年并没有看错白居易。    
    按:① 然据白居易《与元九书》则称七、八个月也。② 现在许多选本亦据《唐才子传》仅仅选录该诗前四句,要知道这并不科学;而且,它也是对白居易诗作的肆意阉割。至于其颔联,乃系是流水对的构句方式,同时它还使用了“隔句拗救”这作诗技巧。


《唐诗故事》 第三部分任是女人难动心

    ——陈陶的坚贞操守连小妓都感动    
    在女人尤其是漂亮女人面前,一个男人的真实面目大概很少能不确切地袒露出来;这可真是一桩令人称奇但也是极为无奈的事情。    
    诚然,也会有一些即便是女人百般调弄都不会动心的男儿,这无疑就更是使人赞叹不已了。而这里要讲述的,就是一个令人赞叹不已的有关晚唐诗人陈陶的故事。    
    陈陶,字嵩伯,他的生卒年及其出生地址现在都已不大明确。①我们只知他在武宗会昌初年(841年)前后在世。他工诗,且以平淡的风格见称于世;但很不幸,他考了许久也没能考取进士,所以他就到深山里隐居去了。在陈陶所写的多首下第诗里,有两句诗特别脍炙人口,道是:    
    中原不是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    
    可见他对自己正是负有不可小觑的期望,只是他由于老是未能按照世俗的做法考取进士。随着时间一久,他这博取功名的心情也就慢慢地变得灰冷,遂不再去赶考进士,而是去漫游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    
    这位自称“三教布衣”的陈陶,懿宗大中年间(859年~860年),因为战乱而避地到了洪州。当时的节度使严尚书知道陈陶很有道德操守,②所以特别敬慕他的为人,便经常到山中跟陈陶攀谈;有时两人一谈就是一整天,还都不感到倦怠。由于往来多了,这严尚书就想跟陈陶开开玩笑,特地派了一名颇富才情的小妓去伺候他,看能不能使陈的坚贞操守产生动摇。    
    然而,任凭眼前这长相漂亮甚至可说是妖冶的小妓百般挑逗,陈陶却纹丝不为所动。看看实在没有办法的小妓,遂对着陈陶不无惆怅地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    
    莲花为号玉为腮,珍重尚书送妾来。    
    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 ③    
    这诗里使用了一个男女欢爱的典故,陈陶的心中当然是非常明白的,但他依然如故地坚持着自己的坚贞操守,面对眼前这小妓的挑逗,他也用诗歌的形式回赠道:    
    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    
    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④    
    这里,诗人用卓文君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