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二战风云-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样是在这个过去的两个半月时间里,重洋对岸的美国。也在经历着这一场巨变,那位被全世界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们公认为美国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的罗斯福先生,因脑溢血于四月十二日病逝于美国乔治亚州。这位峥嵘一生,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浩劫地总统;这位不屈不挠,带领美国绝地反击,战胜德、日法西斯敌人的总统;这位魅力无穷、慷慨陈辞。令一切政敌为之拱手称臣,连续四次出任美国总统的巨人 ̄ ̄最终还是被命运击败了,而真正击败他的敌人。却仅仅是他脑颅内溢出的几毫升鲜血。

  罗斯福的去世,令身在克里姆林宫地楚思南着实哀伤了一段时间 ̄ ̄这份哀伤是真诚的,并非是虚情假意,如果抛开国家的立场问题,这位终年六十三岁而却有半生多时间身在轮椅内地美国总统,的确是足以令任何人敬佩的。

  “罗斯福先生是一位从未穿过军装的真正意义上的军人,他用他的一生向我诠释了一种精神,一种顽强不屈、百折不挠、拼搏抗争的精神罗斯福先生将会被载入人类史册”在发给美国白宫的唁电中,楚思南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楚思南之所以会对罗斯福的病逝感到悲哀,除了其个人情感上的因素之外,还有另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按照楚思南的推断,随着罗斯福的突然病逝,美国政府将会在对外对内政策上,发生一系列巨大的转变。楚思南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一方面是基于其曾经所熟知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美国目前社会政治现状的了解。

  众所周知,在作为美国二战中的领袖式人物,罗斯福总统无论是在个人魅力上,还是在政治威望上,都可以说是在美国国内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如果将整个美国政权阶层看作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罗斯福就是这个金字塔的塔尖,他的存在,能够震慑住整个权力结构中的每一层。

  而今呢,罗斯福突然的病故了,他是死在了总统的宝座上,而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一旦在任内出现意外,那么将由其副总统接替总统职务,这个接任期将会延续到下一次大选开幕。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制度的存在,可以保证美国政府政权核心的稳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呢,它却也存在一个极大的弊端,而这个弊端就是接替上来原副总统,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境尴尬。

  以罗斯福的病逝为实例来考虑:当作为总统的罗斯福突然病逝之后,按照宪法规定,接任总统职务的就是原副总统杜鲁门。而当杜鲁门上台之后,他所面临局面会是怎么样的呢?他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尴尬呢?毫无疑问,他所要遭遇到的尴尬,至少有三点:第一,他这个总统不是依靠竞选上台的,这样一来,他的地位就要比那些真正通过竞选上台的总统们低一等。在这种情况下施政,他这个便宜总统就必须更加的谨慎小心,尽量避免被自己的政敌抓到把柄。在某些时候,为了自己施政的方便,他甚至不得不同政敌之间达成某些妥协,以委曲求全。第二,因为是在半路上接任总统职务的,因此,杜鲁门在白宫中就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权班底,他必须依靠罗斯福为他留下来的那个班底展开自己的施政路程。而这其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出现了 ̄ ̄这个班底他是否能够很好的把握?那些在白宫中身居要职的人们,是否能够听他的指挥呢?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否则,历史上麦克阿瑟将军那桀骜不驯的一幕就不会出现了,而巴顿将军似乎也没有必要郁郁而终了。第三,还是因为在路上接任了总统职务,一夜之间登上总统宝座的杜鲁门,还将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没有属于自己的施政纲领,或者说是施政方向。要知道,无论是哪一任的总统,其在选举过程中为了拉住选票,都会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而这个施政纲领,也就突出体现了这一任总统班子的特点。可是杜鲁门,他没有走竞选这一条路,而在此之前,他就是罗斯福的副手,他所推行、研究、制定的那一套政策,完全是跟着罗斯福的在走,说白了,他就是一个配角。而今,罗斯福骤然辞世,他杜鲁门一个配角,在仓促之间又到哪里去整理自己的施政纲领呢?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在相当一段时间,继续推行罗斯福的政策,可是这段时间绝不能太长,否则的话,他这一任总统就干的有点窝囊了,也许在他卸任的时候,某些报纸就会颁给他一个“终身配角大奖”。

  为了避免遭受政敌的攻击,最好的办法就是墨守成规、继续推行罗斯福当政时期的政策;而为了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从而脱离开罗斯福的阴影,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刀阔斧的推行自己的政策,以抹平前任总统留下来的印记。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这两者之间绝对是矛盾的,而且这个矛盾还是不可以调和的。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矛盾在困扰着杜鲁门,这个矛盾就出现在他的总统班底上。作为一个拾漏上台的总统,杜鲁门必须要笼络住罗斯福所建立起来的那个总统班底,而他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避免同这些人之间产生矛盾;同时呢,他要在白宫中顺利施政,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要推行符合自己风格的政策,那么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严格履行自己思路的政府班底这个,这个政府中的职位总共就只有那么多,难道说他能在白宫里设立两个第一国务卿?

  尴尬啊,尴尬,矛盾啊,矛盾!这杜鲁门先生一上台,就有一脑门子的麻烦,估计他今后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

  楚思南掌握苏联中央也有几年时间了,一些从前看不透、看不明白的问题,他现在已经能够一目了然了。的确,在他所熟知的那段历史中,杜鲁门执政时期,美国政府在很多问题上似乎就存在大量的矛盾,有很多政策甚至达到了朝令夕改的地步。这其中有什么缘故?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点,杜鲁门这个总统,他不是“科班”出身的啊。


《新二战风云》 第十一卷 最后一战 第四十七章 风起



  楚思南对于罗斯福病逝后美国政局的走向,判断的极为正确。作为一名在意外情况下接过大权的总统,杜鲁门的日子的确非常不好过。

  在罗斯福当政时期,美国国内大军火商以及那些依靠战争可以获得巨大利益的财阀们,可谓是捞足了好处,军方那不间断的国家订货,让这些大鳄们赚足了油水。而按照罗斯福同各方之间达成的暗箱协议呢,一旦二战结束,这些靠战争财装填自己腰包的家伙们,就必须要收敛起来,将那众多的军事化产业迅速转型,将国家的主要精力以及政府订货转向战后恢复重建方面。

  有人说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的军事强国,它的军事科技一直以来都在全球遥遥领先,而在这同时呢,美国人的军工却又主要掌握在私人企业的手中。毫不客气地说,美国人的军事力量之所以可以达到如此鼎盛的程度,是完全同其政府的对外政策分不开的。美国的情况同苏联不同,苏联的军事工业完全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国家财政拨款,直接到达各个兵工厂、军事科学研究机构。平时呢,这些兵工厂的生产量并不是很大,他们最繁重的运转期是在战时。而美国呢?美国则相反,美国军方本身并不负责军工生产,他们需要的武器装备都是实行竞标订货制度,换句话说,那就是美国军方所需要使用的武器,必须要由国家出钱,从私人的手中购买。

  很显然。在这种制度的支配下,美国地对外政策、军事动向,就完全同某些私人的利益直接挂钩了,美国对外的军事行动越频繁,战争打的越多,军队里需要补充的武器装备就越多,而同时呢,那些掌握在私人手中的军工厂就越有生意可作、越有钱可赚。与此同时呢,为了能够在竞标采购中获得出现,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对手淘汰。这些私人的军事企业便异常重视军事科技的研发,从而使得如飞机、舰艇、装甲战车之类的装配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地快。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很显然。将会有一大批地中小型企业会相继破产倒闭,或者被更大的公司吞并,长此以往,在一段时间内,美国国内真正能够存活下来,并且继续为军方服务地军事工业集团就会越来越少,而规模却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集中。当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超级的军工垄断就出现了,那些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少部分企业集团,将主导全美国大部分军事供货的生意。

  举一个很简单很现实的例子,美国着名地摩根财团,有人曾经颇为讽刺的说过: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堪称天下无敌,但是他们却经受不住摩根财团的一场“感冒”。一旦摩根放弃了对太平洋舰队的投入,那么这个舰队将有百分之四十的舰艇无法再次驶离港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地存在就是为经济基础服务。这是一个很浅显得道理。也是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美国,当各个私人的军工财团以垄断地方式最终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这些把握了美国国家机器中至关重要一环的人们,就开始要直接跳出来引导国家政策的走向了。毫无疑问,对于军火商来说,世界和平是个绝对灾难,在供求关系的环节上,他们的商品能不能够找到市场直接取决于战争的存在与否。

  在二战前期,由罗斯福主导的美国政府一直不直接参加战争,但是却以贷款乃至于援助的形式,向各个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大量的军火物资。这是为什么?就因为这个处在北美洲的国家爱好和平,为了和平的重现他们甚至不惜慷慨解囊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美国人的对外军事援助,直至后来的直接参战,都是由其外部利益以及内部势力趋势所决定的。以贷款形势对其他国家的军援,那自然是就等于是将国内大军火商们的商品出售出去了,而无偿援助的那一部分,则是让全美国所有的纳税人一起来为这些军火商的服务埋单。

  正因为如此,在美国国内,尤其是在政治里,有钱的人就有势,仅从这一点上说,它从苏联国内的情况也是极为不同的 ̄ ̄在苏联,要是出来一个类似于摩根的家族,那么这个家族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彻底打倒。

  杜鲁门接过了罗斯福的总统权杖,但是他却无法在短期内统合身边的全部执政要素,而他的上台,也使得罗斯福当初同那些鹰派势力之间的暗箱协议变成了一堆废纸。杜鲁门作为原来的副总统,自然不可能不知道罗斯福在战后初期的一个阶段内的主要政策侧重点,按照当初的协议内容,在战争结束之后,白宫方面将会把主要的精力转换到国内建设上来,最重要的,是提高国家福利、缓解国内矛盾。基于此,美国的对外政策将会趋向温和,尽量避免同以苏联为中心的各个新兴苏维埃国家相敌对。但是如今呢,他却不能继续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很清晰,他这个半路出家的总统,要想在这个位子上坐下去,就必须迎合那些鹰派势力的喜好,从而得到他们的支持。

  此时的杜鲁门或许还无法知道,他这旨在缓兵的一时之计,将会对美国的后世造成多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他为了立足而对鹰派的妥协,造成了这一股不安因素的进一步壮大,从而使得其后续几任美国总统,都无法在其任内实行较为缓和的对外政策。同苏联之间的军事争霸、在世界各地彰显其存在、在越南直接挑起地区性战争等等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直接造成了美国在战后经济发展的迟缓。

  在六十年代初,也就是苏联楚思南当政的末期,一直同苏联开展着军备竞赛的美国,终于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问题,国内经济的萎缩,迫使这个国家在对外政策上由咄咄逼人的进攻姿态,转变为大范围内的战略收缩。而这一点转变,也就意味着从二战结束后便开始的美苏争霸告一段落,在楚思南“新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政策引导下,快速成长起来的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迎头赶上、甚至是超过了美国。

  当然,在一九四五年五月的这个时候,刚刚接获罗斯福病逝、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这个消息的楚思南,还想不到二十年后的国际环境会是怎么样的,他在这个时候,仅仅是预测到了杜鲁门上台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将会发生巨大的转变。而为了应对这一转变,他也开始加快了自己的动作。

  就在五月二十一日,由苏共中央出面召集的新一届共产国际会议,在波兰首都华沙正式开幕,其时,全世界五十余个国家的左翼政党派出代表,参加了这次规模空前的国际共运会议。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世界上第一个全部由社会主义国家加盟的、基于平等互利友好合作基础上的准军事同盟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由于各国国内情况的不同,尤其是很多与会政党仍旧未能完全掌握本国的政权,因此,首批加入华约组织的成员国只有九个东欧国家,而中国、越南等国家,则是以观察国的身份加入组织的。

  而随着华约组织的成立,华约部队也开始着手组建。按照当初的组织原则,华约部队的组成士兵是从各个成员国的精锐部队中抽调的,而维持这支部队的经费,则按照各国的不同情况共同承担。部队的最高指挥官,由华约组织各成员国提名投票产生,最高指挥官的任期为两年,连续任职不能超过两届。毫无疑问,这第一人华约部队最高指挥官的人选就是楚思南,毕竟他在共产国际中的威望、在整个东欧地区的威望无人能及。

  华约组织的成立可以说是一个象征,一个全世界范围内左翼国家兴起的象征。这个组织从一九四五成立开始,就一直处在不停的发展壮大之中。

  一九四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加入,以及其后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日本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等等国家的加入,标注着华约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