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甲申天变-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爷,咱们的人多去了金州……”
    济尔哈郎这才想起来,自己的实力已经所剩无几。
    一种无力感袭上心头,脚下都是软软的,好像是踩在云端一般……
    终究是经过大风大浪的,济尔哈郎还是做了他唯一能做,而且是最正确地决定:“派人去拿了冬木娜,就是那个蒙古女娃娃,未来的皇后,不管怎么样,先把她拿下再说……”
    冬木娜本是住在宫中,这一次吴可善到来,原本打算和她亲爹见面之后再共同进宫。不想多尔'过于急切,也没有见成,现在还在昌平城里。
    寒风之中,几十匹快马如飞一般奔驰而去。
    两位摄政王都这么急切,就是傻子也知道肯定是发生了什么天大地事情。
    可这样的情形之下,就是胆子包着天,也没有人敢问半句。
    一个个大小官员也是有品有级的大员,平日里威风的很,现在却成了畏畏缩缩的小鸡一般,一个字也不敢多说。
    回京城?
    回京城已经明白什么用了,现在回去实在是太晚。
    政治争斗,尤其是这种最高层次的争斗,一切都是波澜不惊地暗流之中进行,真到了兵戈相见的时候,说明胜负已分。所有地武力,都不过是清扫残局而已。
    既然大佛堂的那个蒙古女人能挖苏克萨哈,就肯定能挖鳌拜,甚至还能挖更多地人,估计着理亲王和这个女人已经在一条船上。
    人家等这个时机才发动,说明京城里早就布置好了,这个时候回去,除了是背起黑锅之外,什么事情也做不到。
    济尔哈郎甚至可以断言,调蒙古兵的事情肯定是有孝庄地鬼影子,就算最后的决断权利在多尔衮手里,肯定也有慈宁宫的影响。
    只不过无论是多尔衮还是他济尔哈郎,都没有看明白这一步凌厉的杀招。
    现在能够阻止这个女人的,能够帮助自己卸下这个天大的黑锅的,只有一个人:多尔'。
    一直和多尔'明争暗斗的济尔哈郎,这个时候反而想起多尔衮了。
    只要睿亲王顺利回京城,就能用强力手段把那个女人压制住,这也是最后的希望了。
    可惜的是。
    可惜的是多尔'根本就没有回到北京城,刚一进昌平的时候,这个皇叔父摄政王就“体力不支”,一头就从飞奔的战马上栽了下来。
    多尔'的身子骨儿,济尔哈郎清楚的很,虽然谈不上雄壮如牛,也是健健康康,绝对不是见不得风寒的病秧子。
    一个身经百战的宿将,亲自上阵杀敌的事情也做过不少,身体再怎么差也会差到哪里去。何况就在不到一个时辰之前,多尔'还谈笑风生?怎可能忽然之间就从马上栽了下来?
    济尔哈郎也是急了眼,不顾多尔衮侍卫的阻拦,奋力推开数人,就要往多尔衮“暂居”的屋子闯。
    多尔衮现在是什么情况,这些侍卫清楚的很。济尔哈郎又是多尔'的宿敌,怎么说也不会让他进去。
    虽然不敢对济尔哈郎动手,这些侍卫还极力的用身体挡住济尔哈郎。
    “进……进来……”房间里传出多尔衮沙哑而又虚弱的声音:“让郑……进来……”
    闻得多尔衮命令,这些侍卫才闪身一旁。
    济尔哈郎也不顾什么礼数了,挑帘子就到里间。
    多尔衮面色如土,嘴角还挂着滑腻腻的涎水,似乎是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更显得狰狞恐怖。
    “睿亲王,你是不是遭人暗算了?”济尔哈郎大声说道:“你可要挺住,传医官,我的医官,睿亲王勿……”
    多尔'好似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勉强把脑袋摇了摇,气息更弱:“毒……中毒……”
    这才一个时辰的工夫,勇猛的皇叔父摄政王就已经成了这幅模样,济尔哈郎头皮头发麻了,唯恐自己也会被人如此这般的暗算了。
    “睿亲王中的是什么毒?找医官解救哇。咱们大清国要出大事情了……”济尔哈郎几乎要哭出声来。
    “无药……可救了,”多尔'明显是精神恍惚着,木然的看着屋顶,说出一个个名字:“莽古尔泰……德格类……还有……先皇……”
    PS::史书上说起多尔'的死因和皇太极几乎是如出一辙,不敢说都是胡扯吧,起码不是真的。皇太极一夜之间怎么就会无疾而终?多尔'从马上摔了一下,有的说是摔了脚脖子,有的说是摔了膝盖,不管摔了哪里,总是皮肉伤吧,怎么会在医治一天之后就死了?
    要说不是遭人暗算,起码作者是不会相信的。(不算字数)(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171章 趁热打铁
     更新时间:2009…11…4 0:27:15 本章字数:11302
    古尔泰本是受皇太极排挤才丢了权势,却不是被皇这一点济尔哈郎很清楚,莽古尔泰和当时几个重要人物都是在丢了实权之后病死的。  首发
    多尔衮这么一提,济尔哈郎才猛然记起来:如莽古尔泰等很多满洲权贵人物,都是患了一种怪病,通身肌肉僵直,很快就口不能言,很快就被活活憋死……
    现在看来,这些人肯定不是病死,而是被谋杀的。
    至于害死这些人的凶手是谁,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至于皇太极本人的死因,虽然包括济尔哈郎在内的很多人都怀疑和多尔衮有关,却拿不出实实在在证据。现在多尔衮这么一说,已经是水落石出了……
    很多权贵都是皇太极以隐秘的手法处死,大权独揽之后又死于多尔'之手,如今的多尔'也被人暗算了。这么多惊天巨变都是波澜不惊中进行,确实让人毛骨悚然。
    最让济尔哈郎恐惧的还不是这些政治上的阴险毒辣,关键还是自身的安全。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黑锅就好像是准备给他济尔哈郎预备的一样。一直以来济尔哈郎就联合一些老派势力牵制多尔衮,又持明显的支持福临的观点,多尔衮一出事,无论孝庄和小皇帝怎么做,肯定是要善后把屁股擦干净。这天大的黑锅他济尔哈郎就是想不背也不行了。
    可这个黑锅实在是太大,济尔哈郎还真不敢一肩膀子担下来,这个黑锅要是砸下来,整个家族就全完了。
    “清除多尔'”,看起来是英明神武的果断,肯定会面临各方势力地反扑,孝庄肯定也要善后,到时候……济尔哈郎都不敢往下想。
    孝庄做事实在是太毒了。不管算计了多尔衮。连他济尔哈郎这个帮手也想一锅端了。
    “睿亲王。怎么办?”济尔哈郎也方寸大乱。最先想到地就是调手中地那点人马立刻赶回来。
    孝庄拿捏地这个机会真是太好了。
    多尔衮抽调黄、白两旗。引起内部地不稳。趁机挖苏克萨哈和鳌拜等人。利用多尔衮和济尔哈郎之间地矛盾。把蓝、红地兵力调开。然后利用多尔衮急于给河南救火地机会。打着冠冕堂皇地理由调科尔沁兵过来。种种桩桩看似和她半点关系也没有。。现在看起来。这里头都出都有慈宁宫地影子。
    调吴克善地本部人马过来。这是多尔衮地首尾。如今吴克善各种手令文书俱全。光明正大地不能再光明正大了。要说孝庄和她娘家人没有在暗中联络。那才是真正见鬼了呢。
    从眼下地局势来看。从冬木娜和福临见面地时候开始。孝庄就已经开始谋划这个布局了。所有人掉了进去尚不自知。直到赴死军伸展都黄河以北。多尔衮才不得不动用吴克善。
    济尔哈郎甚至怀从赴死军攻归德的时候,孝庄就已经料到了今天的局面。
    和多尔衮的强力相比,能把局势运用到如此淋漓尽致的地步,这个女人可真是心机似海!
    多尔衮大口的喘息着,如被抛上岸边的鱼儿一样,眼珠子都要瞪出来艰难地喘过一口气:“太迟了……我最怕的是……英亲王……分裂……”
    阿济格,这个手握重兵的藩王在还外面,虽是多尔衮的嫡亲兄弟,骨子里也和多尔衮多有不和。他会不会趁这个机会谋反还很难说。
    孝庄已经稳稳的攥住了主动权,这个时候也只有兵戎相见了。阿济格这个颇有野心的家伙借着机会打起某个旗号反对北京方面的可能极大:“你我……都败了……一败涂地,攥住英王……这个棋子……慈宁宫不敢真的对你下手……”
    济尔哈郎还要说什么,却被多尔衮剧烈的喘息说打断,多尔衮使劲掐住自己的喉咙,仿佛喘不过气来,抢着说道:“父汉……说过,咱们满洲不能分裂……”
    “你持我地令符,调集密云怀柔等地的旗兵……”多尔'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唯恐有话不能说完,脸色虽是憋的酱紫,还是争抢着说道:“不要再争了,让那个蒙古女人妥协就好……”
    仿佛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多尔衮把脑袋抬地老高,嘶哑着嗓子大喊:“不能内讧啊……”
    济尔哈郎还要说什么,多尔衮已经昏迷过去。
    当天傍晚时分,多尔衮被活活憋死。
    济尔哈郎等人收拾着多尔衮的尸体,对外宣称摄政王偶染小恙,四下快马如飞,调集各地兵力。
    早在多尔衮咽气之前,京城之中就已经是乱做一团。
    圣旨上说睿亲王“伤重不治”,已经归天,可多尔衮系人马如何肯信?和前来收缴多尔衮之物地苏克萨哈立刻就打了起来。
    苏克萨哈手持手持圣旨,接连砍了几家人的脑袋之后,闯进多尔衮府邸之中,取回了玉玺、印符、封册等物。并且宣称暂时接管正白旗……
    作为多尔'地心腹,已经看出多尔衮肯定是被朝廷各算计了,罗什和额克苏等人亟不可待的发动武力兵变,也宣称接管正白旗。
    罗什地脑袋被他亲弟弟砍下来之后,额可苏孤掌难鸣,不得不臣服下来。
    至于镶白旗,一直是多铎的势力范围,在多铎死后缺少真正的实权人物,群龙无首之下,反而很平静的接受了现实……
    鳌拜、索尼、苏克萨哈等人成为京城实权人物……
    几乎与此同时,科尔沁蒙古的吴克善率军进城,据说是朝拜大清皇帝和皇太后。
    一时间,北京城内外风声鹤唳,山雨欲来。
    很多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看见一队又一队的满洲兵如临大敌一般,挺着刀枪在街道上晃悠,很多以前炙手可热地满洲亲贵无缘无故的就被扔进了监牢。
    紧紧隔了一个晚上,顺治就小皇帝就再下旨意,宣布亲政,由皇太后垂帘训政……
    各种各样的旨意下来,唯独没有提及济尔哈郎等人,至于以前在暗中筹划的八旗议政制度,更是只字未提。
    至于阿济格的远征军,顺治小皇帝加封阿济格为辅国亲王,命阿济格部“扫清闯贼余孽”。
    知道了北边满洲人之间地种种内讧后,李四毫不掩饰喜悦之情,击掌大赞:“鞑子,完了,哈哈,多尔衮死的好……”
    孝庄可不是个柔柔弱弱的女人,绝对不会臣服于多尔衮势力之下,这点李四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更加清楚。只是没有想到孝庄竟然有如此手段,居然把多尔衮给放倒了,更让李四想不到的是在孝庄击败多尔衮的过程中,赴死军居然就是最根本地一个因素。
    要是没有赴死军,就没有多铎的败亡。多铎不死南征的清军不灭,多尔'的势力就坚不可撼,两白旗内部更不可能分裂,孝
    没有挖墙角的机会。要是赴死军没有摆开突进黄河多尔'也不大可能调集蒙古本部的非嫡系人马……
    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纠葛在一起,被孝庄利用的淋漓尽致,终于把多尔'彻底打倒在地。
    如此一来,赴死军面临的局面可就要好地多了。
    谁也想不到会突然出现这种局面,以前还指望摄政王的大军来增援,忽然之间这个位高权重的大清第一人就死了。原来的那些援兵也多是驻守在京城一带,据说是在平乱,可谁还不知道是在清洗异己了?
    局面的忽然反复,让许多满洲将官,尤其是以前为多尔衮系人马的拿一批人大受打击。前边正在布置防务,准备和赴死军死战一场的时候,后面的自己人就突然下了刀子。一个又一个身居要职的官员被投进监狱,战战兢兢的等候最后地命运。
    号称万人实在四千多的赴死军先导部队轻易突进到卫辉腹地,几乎没有遇到真正像样的抵抗。
    开封左腰的考城、原阳等地本就已失去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后路被截断之后,许多义军甚至直接攻打县城。赴死军仅仅是出动了七杀营,就掀起了莫大波澜,以各地义军和会党人地力量,完成了对开封的彻底包围。
    现在地开封已经是一座真正的孤城,前后左右各个战略支撑都落入赴死军手中。作为罗锦竹心理屏障地多尔'轰然倒下,开封一切的后援都已是镜花水月,陷落已经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开封城中地满洲军也是人人自危,并不是惧怕赴死军的武力,而是担心自己被卷进高层的争斗,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被自己人给清洗掉。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谁也不肯把手中的嫡系力量放开,无论是谁的命令,要想把军官和士兵分开,立刻就会担上“清洗异己”的嫌。
    在提防自己人的同时,还要时时刻刻注意身边的新附军。
    这些汉人太不能让人放心了,如今开封已是孤城,这些汉人肯定是有这样那样的心思,说不准正在准备临阵倒戈……
    满洲官兵的警惕和防备,新附军自然是能很清楚的感觉的到。对于这种明显的敌视,谁的心里也得有所准备,甚至在私下里偷着摸着组织串联。
    失去外援的开封可达还能坚守一阵子,三五个月是不可能了,一个月应该还没有什么问题。可就算是能守下去,要守到什么时候才算是个头?
    只要时间允许,从来就没有打不开的城池,从来就没有破不了的金汤。以防守为基本战略的情况下,没有外界的牵制和支援,开封必然陷落。
    多尔衮是指望不上了,可新朝似乎早把开封忘记一样,压根儿就没有提起。原本准备增援过来的科尔沁蒙古部大军,至少半年之内是没有离开北京的可能了。
    半年……半年再过来的话,就算是天兵天将,也只能给守开封地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