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中国的100次大事-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微居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部土城子)。因大败汉国刘粲进封为代王。公元338年在后赵都城邺当质子的什翼犍被迎回,即代王位,都繁畤(今山西浑源县西南)北。他以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始置百官,分掌众职。初置左右近侍之职,始制法律六条。确立了国家机构。公元340年徙都盛乐,有了农业生产,封建因素有了很大增长。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其国被分为二部。


  前秦亡后,公元385年一月拓跋珪复国,于牛川(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境内塔布河,或称钖拉木林河),即代王位。二月定都盛乐,四月称魏王。史称北魏。拓跋珪以张衮为左长史,许谦为右司马,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以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在后燕军的支援下击败窟咄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西北)。又破刘显于弥泽(今山西朔县南)。从而安定了拓跋部,接着征讨诸部,公元388年,北破库莫奚部于弱落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破解如部于女水(今河北滦河)。公元389年又破叱突邻部于女水。公元390年与后燕军讨贺兰、纥突邻、纥奚诸部,大破之,于是纥奚部,纥突邻部皆举部内属。


  公元391年10月大破柔然于大碛南林山下(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赛尔乌苏西南),平望川(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雅台南方)、涿邪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阿尔泰山东麓),将柔然各部降众徙于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十一月大破刘卫辰子直力隄于铁岐山(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自金津(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北)渡河,灭刘卫辰。黄河以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悉归附。于是东起濡源(今河北沽源县、内蒙古太仆寺旗境),西至阴山,复归统一。


  以后,北魏开始与后燕交锋。公元395年后燕慕容垂派太子宝及慕容农、慕容麟率兵8万进攻北魏。张衮建议,“宜羸师卷甲,以侈其心。”拓跋珪从其计,避兵于河西,燕军追至临河(今内蒙古临河县东北乌加河南)。因有谣传慕容垂死,太子慕容宝与麟相猜忌,军心乱,遂退兵,至参合陂(今山西大同市东南),魏大军掩至,燕军不备,大败,慕容宝单骑逃走。燕军降卒数万皆为魏军所坑。燕军元气大丧。公元396年慕容垂亲征,取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至平城西,垂病,折返,卒于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南)。于是北魏攻取燕广宁(今河北涿鹿县西)、上谷。八月拓跋珪遂称帝,年号皇始,大举伐后燕,分兵攻围中山(今河北定县)、信都(今河北冀县)、邺三城。公元397年取信都。还军至钜鹿之栢肆坞(今河北藁城县北15公里),遭慕容宝夜袭,先败后胜,宝奔还中山。燕国王室内讧,宝出奔龙城(今辽宁朝阳)。十月,拓跋珪遂取中山。公元398年一月取邺。于是今河北山西除西南一隅之地尽为北魏所有。


  公元398年六月拓跋珪定国号为魏。七月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正封畿,立官制,制礼仪,定律令。十二月即帝位,史称道武帝,确定了封建制。


  为了使诸部落封建化,拓跋珪“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大人皆同编户。”又制定京邑,东至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及善无(今山西右玉县东南),南极阴馆(山西朔县东南夏馆城),北尽参合(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为畿内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又躬耕籍田,率先百姓。”地方上除设州郡县外,还设宗主督护由各坞堡主担任。此后拓跋珪又致力于发展生产,完善封建国家机构,发展文化。


  公元409年拓跋嗣即位,史称明元帝。他以长孙嵩、安同、崔宏等8大臣共听朝政。又使燕凤、封懿等共议政事。时关中为夏赫连勃勃所统治,黄河以南为东晋,后为南朝宋所统治。辽西为北燕所统治。凉州为北凉、西秦所统治。漠北为蠕蠕所统治,其铁骑经常侵扰北魏边境。当时黄河南岸的础H城(今山东茌平县西南)、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市东)、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地居冲要,为双方争夺的重要军事据点。公元422年,北魏大举渡河攻滑台、虎牢、洛阳(金墉城)、础H。


  十一月,宋东郡太守王景度弃滑台走,以元苟儿为兖州刺史镇滑台。十二月,叔孙建等自平原东渡,东入青州取泰山、高平、金乡等郡,娥清军础H城。公元423年于粟磾克金墉城,为豫州刺史镇之。奚斤南取豫州诸郡县,克许昌,又还助攻虎牢,取之。北魏称虎牢等四城为河南四镇。于是司州及兖、豫二州大部郡县皆属北魏。


  公元424年拓跋焘继位,史称太武帝。公元426年,夏赫连勃勃死,诸子相攻,关中乱。北魏趁机大举伐夏,拓跋焘命奚斤袭蒲坂(今山西永济),周几袭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老城),东攻长安;又率主力自君子津(今内蒙古准格尔旗黄河上),渡河进袭夏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的白城子),夏主赫连昌仓皇应战,败退入城。魏军大掠而去。而奚斤已西入长安,秦、雍氐羌皆归降。公元427年五月,拓跋焘又领大军自君子津渡河攻统万城,赫连昌战败,奔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北魏军遂攻统万城。公元428年北魏军取上邽,又与赫连昌战于安定,擒昌。奚斤追赫连定于平凉马髦岭(今宁夏固原县西南)兵败,为赫连定所擒。赫连定反攻,取长安。公元430年,拓跋焘亲攻平凉,遣古弼率军趋安定,阻赫连定援军,又遣高车军夹击,赫连定败走上邽。于是平凉、长安诸城皆降北魏军。关中属北魏。公元431年赫连定灭西秦,欲袭沮渠蒙逊,渡河时,为吐谷浑所袭,被擒。


  夏灭。公元432年拓跋焘伐北燕,围攻北燕都城和龙,不克,分兵四出,攻取郡县。公元436年灭北燕。公元439年魏军二道讨伐北凉。围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市)。沮渠牧犍降。北凉亡,凉州属北魏。于是北魏统一了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其影响是很大的。鲜卑拓跋部在魏晋时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经济文化落后,在汉族封建生产方式强烈影响下,在部落氏族守旧势力顽抗下逐步封建化,从部落联盟酋长力微到北魏国君拓跋邽经历了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过程。最后封建势力战胜了氏族守旧势力从而为建立北魏国家,为北魏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北魏统治者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依靠汉族士族,虚心吸取汉族优秀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来管理国家获得成功。与南朝宋、齐比较并不逊色。这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北方的重新统一,创造了一个较安定的社会环境,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以及商业都得到发展,文化艺术也有新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征服者总是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和文化所征服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青、齐、洛、豫、冀、秦、雍、徐、兖等州相继发生起义,北方边镇一带反抗逃亡频繁。北魏统治集团与汉族地方豪强的矛盾、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封建中央集权与旧部落显贵的矛盾也十分尖锐。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地深入地改革。孝文帝就承担并且实施了这样的改革。


  第一,班俸制代替断禄制。北魏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隶户。地方官吏只要上缴额定的租调,就可以任意搜括、贪污,旧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谷二十石。有的州县只产麻布,因此,又令每户出帛一匹二丈,存放州库,作为官府委托商人调换布帛之用。有的商人籍此渔利。公元484年魏孝文帝下诏:“始班俸禄,罢诸商人,以蕳民事,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中规定:“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使开国以来形成的贪污之风有所收敛。


  第二,以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西晋末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基层行政机构瓦解,出现以宗法关系为纽带,集军事、政治、经济为一体的坞堡。坞堡主管辖着前来依附的中小地主,众多的农民,部曲佃客。北魏初实行坞堡主任宗主督护制,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公元486年开始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督察户口,催督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令,从而健全了县以下基层行政机构。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


  第三,实行均田制。北魏时由于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很多农民又得不到土地,农民或转入私门,成为豪强地主的隐户,或亡聚山泽起义反抗。隐户增多,使国家税、赋减少。农民的反抗,动摇着国家的统治,为了缓和这一社会矛盾,公元485年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


  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均田令是北魏初期在旧都平城实行的计口授田、畿内课田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均田令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其实质是在保障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束缚农民于土地,强迫他们垦种土地,以增加封建国家的租调收入和徭役来源。均田令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自耕农民对所耕土地的占有,一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也多少得到了一些荒田。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北魏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还颁了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出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婚的男女1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其租调与一夫一妇数量相同。由于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主的营私舞弊,一般农户的负担略有减轻。流散的农民被强制定居,许多荫户户口脱离了宗主豪强。国家纳税户口及租调收入增加了。


  公元495年孝文武迁都洛阳。他向任城王元澄讲了迁都的理由:“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元澄回答:“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为了迁都洛阳,孝文帝于公元439年十月“幸金墉城。诏徵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已卯,幸河南城。……乙未解严,设坛于滑台城东,告行庙以迁都之意。”


  迁都之后,又进行了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一系列移风移俗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仅缓和了当时紧张的阶级矛盾,也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亦有所缓和。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北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34 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赞歌


  魏孝文帝于499年死后,他的后继者的生活日益腐朽,政治日益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化,终于引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主要有六镇起义、河北起义以及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


  六镇起义。六镇是沿长城一线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今固阳东北)、武川(今武川西土镇)、抚冥(今四子王镇东南)、柔玄(今兴和台基庙东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县境)。是北魏为防御柔然等漠北民族而设立的。镇将和镇兵都是鲜卑族人。另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居民以及内地因犯罪而发配北边的人等。


  这里的生活条件本来就很苦,镇兵和镇民又受镇将和各族豪酋的残酷剥削和奴役,生活更加痛苦。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柔然南侵,怀荒镇兵民缺少食粮,请求镇将开仓发粮,以便抵御柔然。镇将拒绝开仓,兵民异常愤怒,随即聚众捕杀镇将举行起义。次年春,沃野镇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杀镇将起义,其他各族的兵、民纷起响应,一时北边都处于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形势之下。


  北魏朝廷屡派军队前往镇压,都遭到失败。525年春,北魏统治者勾结柔然主阿那瓌,联合镇压起义军。阿那瓌以10万进攻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拔陵战斗不利,率众渡过黄河南移,当时尚有众20万余人。不幸为北魏军所截击,起义军大败,破六韩拔陵被杀,起义失败。


  河北起义。在破六韩拔陵失败后,他的20万兵民都成为北魏官府的俘虏,被官府分散安置到定(今河北定县)、冀(今河北冀县)、瀛(今河北河间县)三州就食。当时的河北连年遭受水旱之灾,人民四处逃散,这些被俘的兵民前来,更增加了这一地区的困难。于是,这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率领被俘兵民在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起义,北魏安州(今河北隆化)一带的戎兵2万多和汉族人民群起响应。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大败北魏都督元谭于军都(今北京昌平西北)。四月,大败魏军于蓟城(今北京市)之北,杀都督李据。十一月攻破幽州(今北京市),捕获了北魏幽州刺史王延年及行台常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