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商周青铜文化-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的食器,即蒸锅。下部为鬲,用以盛水,上部为甑〔zeng赠〕,底部有铜箅〔bi必〕或木箅,用以盛饭。商代中期已有青铜В蠖嗍顷岛拓惶澹淮沃伞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由三件甑及一件长方形鬲组成的三联В68厘米,长103。7厘米,形体巨大,一次可蒸三种食物,十分罕见。豆,主要用以盛腌菜、肉酱等食物,上有圆盘,下为高柄。商代铜豆数量较少,商代晚期开始出现。

  古代文献记载夏代仪狄或杜康(少康)作酒。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发明了酒,已经出现了陶质酒器。酒是重要的饮料,系用粮食或水果发酵制成。酒的发明是人类物质生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古代文献记载商人酗酒,到了商纣王时,甚至于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考古发现,商代墓葬中普遍用酒器随葬,在河北藁城台西发现了商代的酿酒作坊遗址。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商代的青铜酒器十分发达。主要有饮酒器爵、角、觚〔gu孤〕、觯〔zhi至〕、斝、觥〔gong工〕及盛酒器尊、卣〔you友〕、瓿〔bu部、又读pou掊〕、罍〔lei雷〕、方彝和壶等(图7)。爵,是古代饮酒器的共名。作为专名是指一种侈口、圆腹、前有出酒的流、后有尖圆的尾、口沿上靠流处大多有两个小柱、腹侧有手执之錾〔pan盼〕、腹下有三个扁棱足的饮酒器。有的无柱或单柱,或方腹四足,或有盖。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商代早期的青铜爵。安阳殷墟妇好墓,一座墓中就出土了40件青铜爵,其中一对大型的妇好爵,高达37。3厘米,腹部饰有精美的鸟纹及兽面纹。角,数量较少。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形状似爵,前后皆为尾而无流,无柱。安阳殷墟1022号墓曾出土一件牛角状的青铜角,有盖,口侧有一个贯耳,可以系带。斝,形状亦似爵而个大,圆口,有二柱,而无流及尾。也有的为方腹四足,或分裆三袋足。王国维《说斝》(《观堂集林》卷三)认为斝即《周礼》等古代文献所记之散。或认为斝是行裸〔guan贯〕礼时盛酒洒地以祭之器。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圆斝四件、方斝八件,其中最大的妇好方斝高达68。8厘米,腹部饰有精美的兽面纹。觚,高体,侈口,圆腹,高圈足,呈喇叭形。也有方腹的。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商代晚期普遍应用,经常与爵相配成组。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觚多达53件。觯,形状像今天的小瓶,商代晚期开始出现。一般为侈口、敛颈、椭圆腹、圈足,有盖。觥,椭圆形或长方形腹,前有流,后有鋬,下有圈足,上有盖。是饮酒器中最大的,而且制作十分精致,纹饰繁缛。《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郑玄注:“觥,罚爵也。”觥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觥八件。其中妇好觥二件成对,通高22厘米,通长28。4厘米。盖前端呈立雕虎头形,后端作鸮〔xiao肖〕头。器身前部饰浮雕的虎身,后部饰浮雕的鸮身。盖与器扣合在一起,则前视呈蹲坐的老虎形,后视则呈站立的鸮形,设计构思十分巧妙。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的龙纹觥,器身呈牛角状,下有圈足,上有盖。觥首作昂起的龙头形,双角突出,牙齿外露,器腹饰龙纹及鼍〔tuo驼,扬子鳄〕纹,构思奇特。高18。8厘米,长24。1厘米。尊,既是盛酒器乃至礼器的共名,又专指一种重要的用于奉献的盛酒器,器型高大,纹饰精美,数量众多。尊在礼器中的地位仅次于鼎。尊的形状多为圆腹,圈足。有的大侈口,折肩;有的侈口,圆弧腹似觚。此外还有方腹的。另有一类尊,整体作成鸟兽形,有鸮、象、牛、羊等,称为鸟兽尊。商代中期青铜尊已经出现,商代晚期普遍应用。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尊十件,其中圆尊五件、方尊三件、鸮尊二件。传山东梁山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小臣俞犀尊,高24。5厘米,作站立的双角犀形,造型十分生动。卣,《诗经·大雅·江汉》:“釐〔xi西〕尔圭瓒〔zan赞〕,秬〔ju巨〕鬯〔chang唱〕一卣。”秬鬯是香酒,因此,卣是专门盛香酒用于祭祀的盛酒器。考古发现,卣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并常与尊配合成组来使用。其形状大多是椭圆形腹,下有圈足,口上有盖。其特点是上有提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提梁卣两件成对,小口,细长颈,鼓腹,圈足。盖钮作立雕的鸟形,提梁两端作立雕的龙头形。颈、腹及圈足满饰兽面纹。高36。4厘米。此外,也有的卣整体做成鸟兽形。例如传湖南安化出土的商代晚期的虎食人卣,作成一只蹲踞的老虎形,两只前爪正抱持一人,张开大口,作欲吞食之状,寓意神秘。顶部有盖,上部有一个提梁,以便提携。通体饰有繁缛的兽面纹、虎纹及龙纹等。高32。5厘米。瓿,或称甂〔pian篇〕。形状像今天的坛子,圆腹较矮,下有圈足,有的有盖。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瓿三件。其中二件妇好瓿成对,有盖,腹饰兽面纹及夔纹,高34。2厘米。罍,大型盛酒器。《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其形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特点是腹下部有一个可供穿系用以倾酒的鼻钮。商代中期青铜罍开始出现。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妇好方罍两件成对,直口,弧肩,深腹,平底。肩部有两个半圆耳,腹下部有一个鼻钮。有盖,盖钮呈屋顶形。肩部饰夔纹,腹部饰涡纹及三角形夔纹。高52。5厘米。彝,是青铜礼器的共名。方彝是专指一种长方体、下有圈足、上有盖、并且盖及盖钮呈屋顶形的盛酒器。大多通体饰有繁缛精美的纹饰。商代晚期开始出现。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方彝五件。其中一件偶方彝,形似两件方彝联在一起,呈长方形。盖呈四阿式屋顶状,上有两钮亦呈屋顶状。器口作成伸出的梁头状,腹侧有两个附耳,底有圈足。通体饰兽面纹及鸟纹等。腹内底铸有铭文“妇好”二字。高60厘米,长88。2厘米。壶,大型盛酒器。《诗经·大雅·韩奕》:“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大多呈椭圆形,微侈口,长颈,鼓腹,圈足。颈部有两个贯耳,以便系绳提携。有盖。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妇好壶两件成对,通体饰有繁缛的兽面纹与夔纹。高达50。9厘米。此外,还出土方壶两件。

  图7 商代青铜酒器

  由于古代奴隶主贵族在行礼时必须洗手,以表示洁净虔诚;并且,如《礼记·内则》:“进盥,少者奉槃(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所以在青铜礼器中还有水器一类。商代水器主要有盉与盘(图8)。盉,是盛水以浇手的用器;亦可以往酒器爵等之中注水,以节(调和)酒之浓淡。形似今天的茶壶,多为圆腹,前有管状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代初期的青铜盉,流在顶部,腹下有三个锥形空足。商代晚期也有方腹四足的青铜盉。例如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出土的铭文为“左”、“中”、“右”三个方盉,十分精美。盘,用以承接盥洗后之弃水。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商代的青铜盘多为圆形,浅腹,高圈足。有的盘口沿装饰有立鸟。盘底多饰有龙纹、龟纹和鱼纹。

  图8 商代青铜水器

  中国古代对乐十分重视,认为乐是谐和的,是宇宙谐和规律的体现。古代贵族在行礼时,一般要奏乐来配合,以便使礼得到充分的体现,并显得文质彬彬。所以广义的礼器中还包括乐器一类。商代的青铜乐器主要是铙、铃和鼓(图9)。铙,是一种敲击乐器,使用时口朝上,执柄而击。安阳殷墟出土的,个小,三个或五个一组。南方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出土者,形体巨大,要竖立在木柱上来使用。1983年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大铜铙,高103。5厘米,重达221。5公斤。铃,是目前发现的出现时代最早的青铜乐器。1962年偃师二里头出土了商代早期的青铜铃,顶部有小钮,侧面有单翼,高9。4厘米。鼓,一般为木质,安阳殷墟大墓中曾发现蟒皮面木鼓的遗痕。青铜鼓的形制仿木鼓,发现很少。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一件商代晚期横置式青铜鼓,鼓面铸出类似鳄鱼皮的纹饰,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2厘米。

  图9 商代青铜乐器

  由于青铜礼器意义重大,因而制作工艺考究,不仅造型凝重,而且表面还饰有繁缛的纹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是古代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商代,尤其是到了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大多以细密的云雷纹作为地纹,再在上面施以凸出于器表的兽面纹(图10)、龙纹、夔纹、凤鸟纹、蝉纹等主题纹饰。这些纹饰的母题大多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秘动物,与器形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庄严肃穆乃至森严可怖的气氛,从而更加强了青铜礼器的社会功能,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兽面纹(或称饕餮〔taotie滔铁去声〕)最为常见。古代文献记载,饕餮是一种凶兽,“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吕氏春秋·先识览》)。或认为饕餮是古代一种凶残的人。“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饕餮纹的特点是突出表现头部,许多没有身躯;而有身躯的,则将身躯对称地展开于头部两侧。尤其是双目很大,又突出于面部之上,巨睛凝视,令人望而生畏。龙是古代华夏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奇异的动物。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现了用蚌壳摆砌的龙,距今已有6000年。今天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夔,如龙一足。大多作侧视之形。凤鸟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鸟王,有华丽的冠及尾羽。

  图10 青铜器兽面纹

  由于青铜礼器用于祭告祖先等重大典礼,所以从商代开始在青铜礼器上铸上了文字。一般称之为青铜器铭文,又称为金文。或称为彝器款识、钟鼎文。商周金文数量众多,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殷周金文集成》统计,有铭文的青铜器达12000件以上。据容庚《金文编》,金文单字约有3700字,已识者约为2400字。金文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国文字发展第一阶段的主要代表。商代金文比较简短,一般一件器物上只有几个字。内容大多是标明礼器制作者的族氏以及被祭祖先在宗庙里的称号(庙号)。例如:“【2…2】(子)父乙”。“子”是作器者的族氏。古代文献记载,商族子姓。“父乙”是被祭者(其父)的庙号。总之,这是表示这件青铜礼器是子族祭祀父乙时的用器。到了商代末期开始出现了较长的记事性铭文。例如前述的小臣俞犀尊,内底有铭文27字:“丁子(巳),王省夔'上人下且',王易(赐)小臣俞夔贝。惟王来正(征)人方,惟王十祀又五,肜〔rong绒〕日。”铭文大意是,丁巳那天,商王巡视夔地,用夔地的贝赏赐给小臣俞。这是在商王(帝乙)十五年征伐人(夷)方举行肜祭的时候。铭文所记帝乙(纣的父亲)十五年征伐夷方的史实,可与甲骨文的有关卜辞联系起来,为研究商人与东夷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史料。商代晚期金文书体的特点是笔道刚劲有力,首尾出锋,波磔〔zhe折〕明显,被称为波磔体。

  第三节 原始瓷器的出现

  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已有了广泛的应用,并有了高度的发展。到了商代,由于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各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制陶业也不例外。当时,无论贵族还是平民,日常用器仍以陶器为主;此外,陶器还普遍用于随葬。商代的陶器从陶质来说,主要有夹砂及泥质两种;器类主要有用于炊煮的鬲、В糜谑⑹车捏⒍梗破骶簟小Ⅴ约笆⒋⑵髋琛⒐蕖⒋罂谧鸬取1砻嫜丈曰疑鳎⒍嗯挠∮猩啤T诤幽现V菝β吩⑾稚檀衅诘闹铺兆鞣灰胖罚谠14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圆形陶窑14座及房基10余座,出土大批烧流的残毁陶器及制陶工具陶拍子及陶印模等。

  在制陶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商代出现了原始瓷器,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中期的原始瓷尊,侈口,敛颈,折肩,圜底,肩部和腹部拍印细方格纹。高11。5厘米,口径10。3厘米。胎呈青灰色,细腻坚硬,经化验系用高岭土制成,上施一薄层淡黄绿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已基本烧结,质地硬,吸水性弱,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就已经发明了瓷器,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刻纹白陶,也是用高岭土作胎,烧成温度在1000℃以上,器形与花纹都是模仿青铜器,有鼎、簋、豆、爵、尊、罍等。例如郑州出土的刻纹白陶豆,大口,浅盘,矮粗柄,盘腹刻饰云雷纹,柄刻饰圆涡纹。高13厘米,口径22。5厘米,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此外,商代还有少量硬陶器,有罐、瓿等。

  第四节 精美的玉石器

  在商代,虽然青铜工具已经广泛使用,但是,石器仍然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石铲、石镰、石斧等在生产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此外,安阳侯家庄西北岗M1001王陵出土的白色大理石虎首人身跽〔ji纪〕坐雕像,背后有槽,可能是木柱旁的装饰。还有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虎纹石磬〔qing庆〕,长84厘米,宽24厘米,厚2。5厘米,悬挂敲击,声音清越,是一件精美的乐器。

  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并有一定发展的玉器,到了商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精美的玉器也是商周青铜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时玉料基本上已是新疆和阗玉。大部分是青玉,以绿色为主,还有少量的白玉和青白玉,均属透闪石、阳起石软玉。安阳殷墟妇好墓一座墓就出土了玉器755件,主要有圭、琮、璧、璜、玦、瑗、环等礼器,钺、戈、矛、戚、大刀等仪仗用品,笄、柄形器及各种佩饰等。其中各种圆雕或平雕的人物以及虎、象、熊、龙、鸮、鹰等动物形象尤其生动,线条流畅,表明琢玉技术与抛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