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贝勒爷,王彦带六万兵马过来,再加上江夏城内的三万明军,那合计便有九万兵马,而贝勒只有四万兵力,明军两倍于我,恐怕不好对付啊!”清廷巡抚何鸣銮却有些担心道。

    勒克德浑闻言,却依然笑道:“江夏城内的李过见识了我大清铁骑之利,已经不敢出城浪战。方才本帅让耿继茂在城下折磨明军俘虏,就是要进行试探,结果李过果然没有派兵来抢,便足见昨日一战,让他心有余悸,已经丧失了野战的勇气,所以江夏城内的明军,不足为虑。”

    何鸣銮等人闻语,不禁点点头,同意了勒克德浑的说法。

    “至于王彦带来的六万兵马,除了一万督标算得上是精锐之外,其他五万人都是何腾蛟的部众。”勒克德浑接着说道:“何腾蛟者,好断无谋,色厉胆薄之辈,其麾下兵马,与王彦之诸部人马相比,战力至少打个对折,又有何惧之有?”

    何鸣銮见勒克德浑信心十足,心中已有策略,遂即问道:“那贝勒爷想怎么做,须要下官等人做些什么?”

    勒克德浑闻语,遂即走到地图前,指着一条河流说道:“这里是金水河,王彦沿江而进,必然要经过此处,到时候本帅便可领着骑兵,埋伏在河边,等他大军半渡,突然杀出,将王彦和他手下兵马,统统赶入河中。”

    “妙计啊~”一众清将闻语,顿时一声赞叹,“贝勒爷真是英明神武”

    耿继茂看着地图,遂即献策道:“金水河之西,有一扬毛湖,此湖北临长江,明军以为我大清不善水战,必然不会探查此处。贝勒爷可藏军于湖后,定然能有出其不意之效。”

    “哈哈~”勒克德浑笑道:“不错,本帅正是要伏兵于此,不过本帅率领主力骑兵离开,对于江夏也不得不防。本帅准备留下五千骑兵于此,你们可以将他们分为四队,夜晚在四门游弋,白天归于一营,全穿白甲,次日再归于另一营,俱穿红甲,李过必然误以为我大清骑兵还在营内,便不敢出城矣。”

    “贝勒爷英明~”众清将听完,不禁齐齐拜下。

    勒克德浑见此,嘴角上扬,心中无比畅快,“哼~王彦!本帅这次定然一雪前耻,将你彻底击败!”

   

………………………………

第288章南中三贤相姜曰广

    在离开民夫与辎重之后,王彦大军的行进速度,立马加快了一倍不止。

    大军上午出嘉鱼县,午时便到了普渡镇,到傍晚时分,就能赶到金水河畔,休息一夜之后,便可跨过金水河,进抵江夏城下。

    六月底,太阳甚为毒辣,大军行走了一个上午,实在有些疲乏,再加上时午时太阳正盛,王彦遂即便叫大军休息一个时辰,再往前赶路。

    士卒们得了命令,顿时一阵欢呼,三三两两,寻着树阴坐下,挥着树叶,当着扇子来去暑。

    十几里的官道上,到处都是休息的明军,他们或躺或卧,有的则走下官道,在田埂边的水沟里,痛快的洗把脸,喝口水。

    王彦却没有休息,他邀何腾蛟,会同十余员将领,骑马奔驰到大军之前,他见官道两旁,有大片的水田,遂即说道:“何督师,可愿与彦一起看看湖北夏种,进行的如何?”

    湖广之地水网密布,良田众多,自大明起,随着苏湖之地开发殆尽,转型为棉纺织丝中心,湖广逐渐取代了苏湖,成为天下最大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也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自崇祯年间以来,湖广作为粮仓之地,却被张献忠、李自成轮番攻掠,到如今又有清兵祸害,生产力已经被严重破坏。

    夏种关系到秋收,而秋收又关系到来年的军粮,所以无论是王彦还是何腾蛟,都十分关系粮食的收成。

    这时何腾蛟闻王彦之语,遂即点头道:“自然同往。”

    当下一行人,便翻身下马,而后走上田间小道,见水田之上,绿油油的一片,但有的稻田里满是禾苗,有的则布满了杂草。

    “看来战事,对百姓还是影响太大。”王彦蹲下身子,从田中拔起一株杂草,有些沉重的说道:“若不能尽快结束湖广战事,今岁秋粮,必然大减也。”

    何腾蛟与王彦的协议,打下武昌之后,武昌周围的州府,大多要给他治理,所以何腾蛟脸上也是颇为沉重。

    一行人在田间转了大半个时辰,基本了解武昌府的农情,遂即便决定返回到官道上,准备督促士卒赶路,却忽然见田间走来一人,年约半百,道服方巾,从远处长歌而来。

    其歌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好一首,《诗经。王风。黍离》。”王彦与何腾蛟都是文人出身,听了歌声,顿时不禁一阵赞叹,纷纷停下脚步。

    相传此诗乃是西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庄稼茂盛,国已衰灭,诗人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此地以前虽然没有故国宫阙,稻田里的禾苗也是稀稀拉拉,但诗歌的情感却可以共通,特别是王彦本就是士人,心中有那么一股文人墨客的骚气,歌从半百老者口中唱出,他却很快体会到那种怀恋故国,心中忧伤到了心神错乱的地步,悲痛到难以下咽,欲哭无泪的情感。

    一曲歌罢,半百老者已经走到众人之前,王彦观那老者,见他一行一曲之间,颇具大家之气,身上正气浩然,又有一丝位居高位的威严,显然曾经做过大官,心中觉得不凡,遂即上前一步作揖道:“先生方才一曲,让彦甚为触动,不知先生可否告知姓名,又怎么会出现在这兵荒马乱之地?”

    那老者闻语,见王彦虽是高官,却对他甚为礼遇,当即微笑的回礼道:“老朽姜曰广,特来毛遂自荐,为楚国公参赞!”

    王彦闻语,微微一愣,何腾蛟却脸色一变,他方才便觉得老者眼熟,等老者报上名号,才惊讶的上前道:“公怎会至此?”

    姜曰广向何腾蛟拱手一礼,“何督师别来无恙,老朽辞官归乡之后,便一直在南昌讲学,谁知一朝惊变,左镇降清,南昌居然落入敌手,老朽只得躲入山中,才保住这衣冠发服。前些日子,族中小子给老朽报信,说楚地官军大胜,老朽喜极而泣,又闻楚国公与督师兴大军攻拔武昌,要光复湖广全境,因而特来献上一点微薄之力。”

    何腾蛟的性格,王彦十分了解,他不是那种能够礼贤下士的人,但他却称呼姜曰广为公,而姜曰广亦只是拱手一礼,足见姜曰广曾经的地位。

    王彦听他们之语,才猛然想起来,姜曰广乃是弘光朝的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与史可法、高宏图,并称为南中三贤相。

    如今史可法死于扬州,高宏图自杀于杭州,三相便只剩下姜曰广一人,而与他们政见不和的马士英亦不屈而死,阮大铖降清仅一个月之后,也暴毙而亡。

    弘光朝的诸多人物,如今也都基本烟消云散矣。

    王彦看着姜曰广,心不禁一喜,能够做到宰相的人,大多有些才干,他进入官场的时间尚短,很需要这样的人来到身边为他参赞。

    “姜阁老,能来助彦,彦欢迎之至也!”王彦连忙说道:“此地不是相谈之所,阁老且随彦到路旁,我等坐下再谈。”

    姜曰广见此,点点头道:“如此甚好,老朽正有此意,不过山野之人,国公唤声先生就可,却不可再提什么阁老。”

    “既如此,先生且随彦来!”王彦笑道。

    姜曰广遂即跟随王彦等人,往官道走去,他边走,却又边说道:“老朽还有一事要麻烦国公,我有三位同乡好友,一个叫陈绪弘,一个叫宋应星,另一个叫宋应升,与老朽一同而来,现在去了农家买些吃食,还请国公派人接回来。”

    王彦闻却又是一惊,忙问道:“可是著《天工开物》的宋长庚呼?”

   

………………………………

第289章将计就计

    官道旁,靠近小河旁的一块草坪上,铺上一张大布,上面摆上了一些简单的食物,王彦与何腾蛟陪同姜曰广等人席地而坐,脸上俱是欢快之色。

    王彦想着大军就算赶到金水河边,今天也不能够过河,便索性让督标先行出发,搭建浮桥,而大军便在此处扎营,休息下来。

    王彦在行军路上遇见的这四个人,姜曰广做过尚书,入过阁,能力十分惊人,陈弘绪曾守过晋州,通兵事,宋应星、宋应升两兄弟,便不用说,对农事、机械、火药、兵器,更是无一不通,都是难得的人才。

    几人应为各种原因,有的辞官归隐,有的有官但没有去上任,都留在江西老家,现在却因为湖广之役震动天下,结伴来投靠王彦。

    这样的人才,不仅王彦心中欢喜,何腾蛟也异常心动,频频表现出招揽之意,但四人显然经过商议,总是巧言推辞,令何腾蛟心里一阵不快。

    王彦看着几人,心中十分欢喜,对他而言,他现在就是缺乏各种各样的人才。

    王彦崛起,也就是不到两年的时间,根基不太稳固,缺少谋士和幕僚,他在广东招揽的人才,几乎都被留在粤地,所以入楚之后,基本没有为他出谋划策之人。

    前些时间,他还能同王夫之商议,现在因为战事的关系,王彦身边的谋士,多被派出去联络各方势力,使他连个问问题的人都没有,让他在面对许多事情时,考虑的都不周全。

    眼下着四人,虽然才学不同,也非全部精通兵事,但却总算是多了几个查漏补缺之人。

    “这么说来,国公是要领兵,去解江夏之围?”

    军中不许饮酒,亦没有茶可喝,所以几人只能吃些简单的食物,聊聊眼下局势,众人听完王彦所说的战局,陈弘绪脸上有些疑惑的问道。

    “李过是我军大将,不可不救也!”王彦见他表情,心里不禁一愣,也带着疑惑问道:“石庄先生是否觉得有什么不妥?”

    陈弘绪微微摇头,“兴国候乃是国公臂膀,确实必须要救,只是在下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但又说不出问题出在哪里!”

    王彦闻语,心头不禁一紧,他心中亦微微一动,自从何腾蛟私自派兵出战,刘承胤大败而归之后,他所有的行动,似乎都丧失了主动,完全被清兵牵制鼻子走,可明明他才是进攻的一方,整个局面似乎反转过来,使他心中立马提心警惕。

    何腾蛟见此,却不以为然道:“清兵总共不到六万,而且还要分兵守卫武昌,能围江夏的兵马必定有限。我军有六万之众,江夏城内还有三万,有什么好担心的?在本督看来,无论清兵耍什么花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即可也!”

    听何腾蛟之言,明军似乎战尽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宋氏兄弟虽然精通火器,但却不了解兵事,闻语觉得有理,于是纷纷点了点头。

    安理说,明军在兵力上占据优势,该胆怯的应该是清兵,该担心,该苦想对策的也应该是清兵,但现在却分明是明军,感到一丝丝不安。

    有道是“事有反常必为妖”,王彦等人听了何腾蛟之语,不仅没有松一口气,反而面色更加难看起来。

    这时姜曰广微微皱眉,突然开口道:“国公可有地图,拿来让老朽一观?”

    王彦闻语,知道这位阅历丰富的老阁老,心中必然想到了什么,于是不敢怠慢,连忙让亲随拿来地图,又将放在布上的食物拿开,而后便将地图铺在地上,一起观看。

    何腾蛟见王彦一脸沉重,心里也是一紧,凑上来观看,但他却看不出所以然来,于是便只有站在一旁。

    姜曰广看了片刻,便若有所思的抬起头来,王彦等人知道他有话说,于是也立马抬起头来,看着他问道:“燕及先生,可是发现了什么?”

    “老朽善于政务,不善于兵事,但世间万物多有相通之处。”姜曰广闻语,却不直接回答,“老朽乃万历四十七年中的进士,也正是那一年,发生了萨尔浒之战,此后大凌河之战,松山之战,我大明大都失败。”

    “居之兄的意思是什么?”

    何腾蛟有些不明白,但王彦却知道姜曰广的意思,“先生的意思是说,不能小窥清军吧!”

    “国公说的不错,老朽的意思正是如此,我大明数次以为可以一举荡平此虏,但都反被此虏击败,足见其狡诈。”姜曰广点点头道:“老朽之前听国公所言,刘承胤部从武昌败回之时,被江夏清军截杀一阵,损失了数千人,足见江夏清军还有些实力,然而这样一支兵马,却在兴国候至之后,立马丢掉了城池,却又遇见清军骑兵,反将兴国候围在城中。老朽查看地图,发现清军各部配合十分默契,显然是事先策划好了的一个圈套足。老朽甚为担心清兵所图甚大,非江夏城中的兴国候,而是令有它图也。”

    王彦听完,眉头不禁一挑,“先生的意思是,清兵想要对付本督?”

    “围点打援!”一旁的陈弘绪,听完王彦与姜曰广的话语,眼睛忽然一亮,“一定是这样,大凌河之役时,清兵就用过这一招。”

    这时王彦也已经明白,他身上不禁惊出一身冷汗,“之前,本督想过清兵可能会迂回到我军后方,袭击辎重、民夫,却没想到,清兵敢袭击我六万主力。”

    “这次真是多谢几位先生提醒,不然彦险些铸成大错。”如果王彦被清兵偷袭,主力大败,那湖广之战也就不用打了,明军必然失败。

    这时,王彦不禁向几人行了一礼,而后又问道:“不知?几位先生以为,勒克德浑准备在哪里下手?”

    几人闻语,又一起低头看向地图,片刻后,不禁抬起头来,齐齐只向一处。

    王彦见此,嘴上不禁说道:“金水河!勒克德浑是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