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路义军打下城池立刻抛弃,丢下各种坛坛罐罐,机动作战,八旗兵虽然擅长机动作战,但两淮清兵部署薄弱,而且清廷摆在这里的都是绿营步兵,义军来去无踪,把前来讨伐的清军拖得疲惫不堪。

    后面尾随而来的马光辉领着三万多绿营,是要多郁闷有多郁闷,高苑贼所过之处,一片破败,他们不仅得不到粮草补给,还要安置流民,防止流民演变为流贼。

    马光辉毫无建树,基本就是在等粮草,粮草来了追不着的循环之中,河洛会到的打了几场胜仗,但也跑断了腿。

    几个月的时间内,满清损失重大,总兵就死了三四个,宿迁、海州、沭阳、响水、灌南先后被义军袭破,淮北之地被搅成一团烂泥,谢迁被人称为“两淮之虎”。

    而随着义军对地方的破坏,淮北一下多了数十万流民,这些流民为了生存,便也开始攻城掠地,抢劫粮食,并慢慢形成连锁反应,逐渐向淮南、河南方向扩散。

    远在北京的多尔衮接到奏报,可算是体会到了崇祯的苦衷,他只得一面下旨训斥马光辉,免掉他三省总督的职位,一面让自己的兄弟多铎,再次统兵挂帅,并掉来蒙古八旗组成剿贼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到两淮,接过指挥大权,来剿灭谢迁集团。

   

………………………………

第668章榆园军

    谢迁部在淮北纵横,多铎率领蒙古八旗南下的消息,很自然的通过天地会,传入了义军之中。

    谢迁自认为不是八旗的对手,流窜于淮北的几支义军,立刻向着淮河方向靠拢,打破了安东城,跨过黄河进入淮南。

    义军没有攻打清兵重兵把守的淮安城,也不敢去碰扬州城,而是一头扎进了广陵地带的丘陵地带和湖泽之中,将流贼打不过就跑,跑不过就钻山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多铎领着三万多骑兵,进入两淮与马光辉汇合,二话不说先打一顿板子,治他剿匪不利之罪,然后督促各路兵马围剿,想要快速平定高苑逆匪,不过他很快也面临了马光辉一样的囧境。

    此时围剿大军已经接近七万人,破败的淮北,清军征集不到一口粮草,而淮南要养着沿江住防,防备明军水师的四万多大军,也没有多余的粮草供应。

    漕运不通,满清唯一粮食充足之地,却又被明军隔开,多铎的军粮不久也陷入了危机,而义军钻入丘陵众多河湖遍布的古邗国地区,又限制了骑兵的发挥,使得原本欲迅速剿灭流寇的多铎,也陷入了僵局。

    丘陵地带不利于骑兵发挥,多铎并没有什么方法,最后还是舔着脸,让被他打了一顿板子的马光辉接着主持围剿事宜。

    山东梁县,明代《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发迹之地,他位于山东允州府境内,东面是大运河,西面是榆园军活动的曹州。

    同谢迁部的流动作战不同,榆园军很少越过曹州地界去劫掠附近州府,所以在清廷看来威胁要比谢迁小上许多。

    两支义军之所以存在差别,关键还是领导层的不一样。

    钱谦益暗中组织一批官绅参与复明运动,制定了会师长江的大战略,山东义军是其中重要一环,但谢迁一部已经活动了两年时间,早已行成了一套固定的班底,士绅们很难插入其中,所以只是稍微合作,为其提供一些资源。

    而榆园军则不同,原本的流民领袖张七、任七毕竟能力有限,很快整个队伍,就被复明士绅掌握。

    随着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被清廷所杀,原本隐藏在榆园军中的刘泽清旧部,也彻底亮明身份,接过了义军的指挥权。

    榆园军在军事上,基本由刘泽清的侄儿刘之干与其麾下副将郑隆芳、姚文昌、李化鲸等人主导,民政和谋略上,则由江南来的文人阎尔梅等人做主。

    这些人多是官府出身,再加上支持者是士绅,所以没有走向谢迁那样劫掠的道路,而是利用士绅的暗中支持,在曹州精耕细作。

    此时,阳光普照,万物待春,在梁县境内靠近大运河的一片枯掉的芦苇荡外,不见任何异动,一片宁静。

    忽然远处出现一艘大船,船头插着一面黄龙旗,迎着江风猎猎,甲板两侧是裹着臃肿战袄的绿营兵,持着长枪站在船弦两边,似乎都有些无精打采,运河东岸,大队的纤夫低着头,默不作声的一步步拖着船只往南运动,气氛沉寂。

    这艘船后面,紧接着又出现一长条的船只,都是两侧站立着士卒,中间的货物用油布遮盖。

    此时前头的船只已经到了芦苇荡外,后面的船只却仍然看不到尽头,船上的士卒虽然无精打采,但是船首的将官,却不时警惕的四下张望,好像会遇到什么危险。

    芦苇荡内,干枯的芦苇一阵晃动,忽然从中钻出几人,俱是背弓挂刀,为首一人眼中漏出兴奋之色,招呼道:“此必是清兵粮船,必须立刻通报将军,速做准备!周泽你们继续监视。”

    身边几名部署齐声应是,那为首之人转眼间,便翻过河提消失不见。

    梁县西面三十里外的官道上,一队人马正在快步前行,这些人都穿着棉甲,裹着头巾,打着各种旗帜,正是活跃于曹州府的榆园军。

    旗帜不仅是表明身份,也是作战指挥的重要工具,只从外表来看,就知道榆园军要比一般的流贼正规许多,并非是什么野路子。

    谢迁在山东两淮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榆园军自然也知晓,将领们也蠢蠢欲动,但榆园军的军师阎尔梅却说:“秦末,陈胜吴广登高先呼,然亡秦者汉高祖也。隋末,瓦岗、窦建德、杜伏威先举,得天下者李唐也。元末刘福通先举大义,然逐元寇者太祖也。天下但凡大乱,先起者虽然能获得巨大的声望,但是也将面临最残酷的反扑,成为镇压的主要对象,极少能够成事。现今谢迁名声大,清廷必然重兵围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乘着谢迁拖住清兵,积蓄实力,训练人马。”

    这话一般的流贼不会懂,这些人名或许一个没听过,但榆园军上层却多少有些明白,不要说那么远,就说本朝先起的高迎祥,不就先被朝廷打死了吗?

    虽然同是反清义军,但也有各自的利益,至少作为士绅支持的武装,榆园军内部是不喜欢谢迁与白莲教勾结,打破城池侵夺士绅地主财产的行为的。

    当然虽然有矛盾,但这些矛盾却都被明清之间更大的矛盾,暂时压制了下来。

    多铎在两淮围剿谢迁,谢迁被逼入丘陵和湖泊地带,处境并不好过,榆园军内部并不想看到谢迁过早败亡,所以当得知多铎粮草不足,要从北直调粮时,榆园军便决定劫下这批粮草,拉谢迁一把。

    要说清廷北方缺粮比南方厉害,但满清贵族在北京,自然要先保证北京的粮食供应。因而清廷在北京修有大批粮仓来储存粮食,但漕运断后,也是坐吃山空,这次是多尔衮好不容易挤出来的一批军粮。

    榆园军得到清廷将有一批军粮,走大运河运到两淮的情报,李化鲸便受命率领四千人马进入梁县,劫掉清兵的运粮船。

    李化鲸在出发前,已经派遣了十多股斥候先一步进入梁县地界,他率领人马随后就到,但他已经快要接近运河,却依然没有斥候回报,他心中便有些担心,是否是情报慢了,粮船早已过了梁县地界。

    就在这时,在大军行进的道路前,几名斥候簇拥着一人疾驰过来,正是那发现粮船的小头目,他奔驰到跟前,立刻翻身下马,动作干净利落,单膝抱拳禀报道:“启禀将军,发现清兵粮船!”

    李化鲸大喜过望,他在马上伏下身子,急声问道:“船在哪里?有多少艘?”

    “船刚过安山集,有一百艘,每船大概有二十名绿营兵护卫,估计有两千人左右,卑职的属下还在监视。”

    李化鲸是山东人,对与大运河的走向十分熟悉,他听了当机立断,喝令道:“全军向南,赶往开河驿设伏。”

   

………………………………

第669章劫粮船

    清军负责押运粮草的将领是河北总兵孔希贵,原是崇祯末年的蓟州总兵,建夷入关后投降满清,也是名列《贰臣传》的人物。

    此次押运粮船,是多尔衮亲自交代,一定要确保粮食运到两淮,他不敢怠慢,将属下精锐全都带了过来。

    整个押运的路线,大多十分安全,但唯有山东一处让他提心掉胆,特别是进入兖州地界后,他便更加担心起来。

    因为这里离寿州实在太近,榆园贼迈开腿就能跨到运河边上,若是这股贼军盯上了运粮船,那他的处境便有些不好说了。

    船队进入兖州地界后,孔希贵便小心翼翼起来。

    此时他抬头看了看天色,已经快要日落西山,他不禁回头喝问道:“开河驿还有多远?”

    熟悉运河情况的船头,忙回道:“将军,刚过袁家口,往南十里就是开河驿。”

    过了开河驿就是就马踏湖、南旺湖,就算遇上贼兵,船队也可以躲入湖中,再往南就是济宁州,此地是漕运的重要节点,有重兵驻守,他便绝对安全。

    孔希贵当即喝令道:“让纤夫加快速度,天黑之前必须过开河驿,让弟兄都给本将打起精神来。”

    大运河贯通南北,沿途穿州过府,各地的州府自然不会放过么一条持续生财的到路,所以各州府都在运河上设有关卡收取费用。

    开河驿便是船只从济宁州进入兖州府后的一座税卡,要进出兖州的船只都得交钱。

    漕运被断,江南那边没有船过来,整个运河上的船只都稀少了不少,开河驿的船闸内外不过两百来条货船,与往常千条货船挤满河面相比,相差太远。

    守卫开河驿的税丁、税吏一共五十多人,因为船只减少,油水不足也显得无精打采,干劲不足。

    这时,几名税丁正用长杆钩住一艘货船,拉到岸边,税吏跳上船去,开始查看。

    货船主要是识相了,便还可以少收一些,上好的茶叶,给他普通粗茶的标准,要是不识相,粗茶也给你当做上好的茶叶。

    税吏跳上船来,船主立刻满面堆笑的迎上来,在不经意间一个钱袋便塞到了税吏手上,税吏颠了颠十分满意,两人会心一笑。

    这一船的上好丝绸,税吏便按着普通棉布收税,算起来船主还省了不少,这是双赢的好事,吃亏的只是大清的财政。

    此时税吏收取了税银,便准备上岸放行,可他刚迈出半步,却忽然停了下来,不仅眼中满是惊恐,腿脚也打起了摆子。

    几名钩着船只等他上岸的税丁,见他的模样,不禁微微一楞,有人扭过头顺着税吏惊恐的目光望去,只见河堤上面忽然出现一面军旗,紧接着一将跃马提枪登上河堤,慢慢的,他的两边逐渐冒出无数个头裹红巾的身影。

    孔希贵催促着纤夫奋力拉船,在太阳落下半边时,他站在船头,终于看见了远处的开河驿。

    一座木质的水门横夸在运河上,水门已经关闭,在河道两旁,各停下了近百艘货船,中间留着一条水道供船只行驶。

    孔希贵见此微微差异,他这一路行来也过了不少税卡,可没像此处一样拥堵。

    不过这时他也没有多想,看到开河驿他心里便微微送了口气,于是回头对船工道:“摇过去,过了卡在休息。”

    取了绳索,纤夫在岸边收绳,百艘船从两侧货船中间的水道,荡橹前进,慢慢的抵进了水门,四周货船上的人都戴着斗笠,低着头不语。

    孔希贵站在船头,并没有发现不妥,他见水门上站着几人,便朗声喊道:“打开水门,本将奉命运押运粮草,今日便要过卡!”

    他这属于朝廷官船,地方的税卡自然没有收税的权利,他可以畅通无阻,民船都要让路。

    孔希贵一声喊完,水门却不见打开,上面的人也没给个反应,他不禁微微皱眉,旁边的千总立刻喝骂道:“上面的人聋了吗?我们总兵让你们打开水门!”

    千总话音刚落,水门上忽然一声弦响,一支狼牙箭便咻的一下射来。

    孔希贵没有反应过来,便闷哼一声,身体后退几步,那箭矢正中他胸前,好在是他是将官,铠甲要比士卒好,箭矢没有把他的胸堂洞穿。

    水门上,李化鲸再次搭箭,这对于埋伏的榆园军来说,就是信号,水门上顿时站起一排弓手,一片箭雨向船头射来。

    一名清兵反应过来,忙舍身护着孔希贵,但他的后背顿时被插满了箭矢扑地而死,那方才喊话的千总也被射城了刺猬,几名清兵立刻拿着盾牌,将受伤的孔希贵脱走。

    明代军中家丁制度盛行,这些明将投清后,军中依然还保持着这样的特点,这些家丁对于主将的忠心,远大于朝廷民族,所以在主将危难时,大都会拼死相护。

    在水门上放箭之时,原本停在两侧的货船上,也忽然爆发出震天的喊杀声,船上的船工掀掉斗笠,露出红头巾,便举弓向粮船上放箭,粮船两侧的清兵淬不及防,纷纷落水,岸上的纤夫见此,顿时哄散。

    于此同时,货船船仓内,涌出大批埋伏的榆园军,他有提着刀枪,摇着船橹便蜂拥的向中间的粮船靠上去。

    船只挤在一起,义军纷纷爬上粮船,与绿营兵血战,两军士卒,不断有人被抛入水中,又不断有人被砍死。

    榆园军是李化鲸、刘之干等人训练,他们原本是朝廷将官,训练手法与这些绿营将领基本一样,算是师承一脉,只是榆园军对战法要生疏一些。

    两方都用典型的小三才在船上厮杀,榆园军技不如人,但胜在人多,又是突袭,不停的把清兵砍死,逼入水中。

    孔希贵被属下拖到船尾,看见粮船被货船顶住,陷入包围,逃不出去,估计是要全部完蛋,想着丢失军粮大半要被清廷斩杀,便不如索性投水。

    他作势欲跳,却被部下拉住,连连劝道:“将军,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正好这时一艘小船靠过来,却是部下舍弃粮船抢了一艘小船,过来接他,他便接坡下驴。

    这运河并不宽广,大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