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3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作势欲跳,却被部下拉住,连连劝道:“将军,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正好这时一艘小船靠过来,却是部下舍弃粮船抢了一艘小船,过来接他,他便接坡下驴。

    这运河并不宽广,大船被货船一堵,基本动不了,但小船却能见缝插针,居然让孔希贵成功上岸。

    一行人跑了十多里,天以全黑,孔希贵看着身边就剩这么几个人,押粮的任务也没完成,心中大悲,于是又要抹脖子自刎,可又被亲兵夺下战刀。

    其实他第一次想投水,还有点真,但后面逃出来,便多是演戏,这运粮之事是摄政王再三交代,他不自杀未遂几次,怎么好意思活着回去向摄政王交代。

    开河驿的战斗持续了半个多时辰,便彻底结束,绿营兵虽然素质上比榆园军高上一筹,但毕竟兵力处于劣势,而且被突然袭击,最重要的是他们二十人一条船,等于被榆园军分割包围,只能一船船的被吃掉。

    这也是孔希贵没怎么挣扎,便直接逃跑的原因。

    清军主力被调入两淮围剿谢迁,榆园军一直隐藏实力,此时突然来这么一手,山东的清军一时难以反应。

    几日后,龟缩在县城的一千清军,便看见离县城不远的官道上,成群结队的寿州百姓,肩扛手提,独轮车推,热火朝天的将一袋袋米粮搬回寿州,城内的千余清兵却不敢妄动。

    (求支持正版,求订阅)

   

………………………………

第670章添一把火

    孔希贵的自杀未遂之路,才刚刚开启,一路上他换着花样的不停想要自杀,但都被机智的亲卫轻易化解。

    京师如今也缺少粮草,他实在是不敢想象,当多尔衮得知他丢了粮船,他的结果会是怎样,所以只能将戏儿做足,他自杀未遂那么多次,多尔衮总不好意思还要他的性命,如此他便能保下一家老小的安全。

    北京城,摄政王办公之处,大殿里点着暖炉,将殿内烤的暖烘烘,几名满清大臣站在两侧,上面多尔衮阴沉着脸端坐着,中间跪着一人,冷汗流满额头,正是一路奔回北京的孔希贵。

    大殿内沉默着,只听到粗重的呼吸声,孔希贵头贴着地面,胸口的箭伤隐隐做痛,却不敢动弹一下,他只觉得时间无比漫长。

    “粮船丢了,你还回来做什么?”半响后,多尔衮冷冷的说道。

    孔希贵听了心头一凛,吓得赶紧挤出几滴眼泪,痛苦流涕道:“奴才辜负了摄政王的重托,丧失了粮草。奴才原本准备一死以报摄政王的恩情,但却被属下救下,奴才想着还有事情没有向摄政王禀报,这才苟活下来。”

    粮船被劫的奏报,要比孔希贵先一步到北京,多尔衮自然知道他一路自杀了几次的事情,但多尔衮又不是傻子,人若要死,谁他娘的拦的住。

    孔希贵说了一通,等了片刻,却不见回应,他不敢抬头去看,只得继续磕头说道:“摄政王,奴才这次被榆园贼所劫,却也有发现,这榆园贼不仅装备了大量硬弓,而且衣甲齐全,训练得当,绝对并非一般的逆贼。奴才以为榆园贼的危害,或许要比高苑贼更为厉害,还请摄政王明鉴。”

    多尔衮眉头一皱,好一点的步弓,制作要一年以上,一般的也要几个月,榆园贼有弓不稀奇,有许多弓,那便奇怪了。

    不过这也可能是孔希贵为了推卸责任,故意将榆园贼说的强大,以减轻罪责,他们这些汉人最喜欢谎报军情、战功了。

    多尔衮听后,脸上冷酷,并没有被打动,他冷哼道:“这就是你要告诉本王的事情吗?现在说玩了,你可以死了!”

    听了这话,孔希贵心头一乱,这夷王真他娘的没丁点人情味,居然好意思让一个自杀那么多次的人去死,按着套路,不该是安抚几句,放我一马么,怎么能不按套路出牌呢?

    一时间,孔希贵脸上涨得通红,他忽然跪直了身子,决绝的说道一句,“奴才知晓了,奴才这就去死。”语毕,便一拳捶在自己胸口,伤口顿时崩裂,血液从官袍里渗了出来。

    一旁几名大臣,被他的举动下了一跳,看他将自己锤的血湿呼啦,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旁边詹霸看着他一阵猛捶,嘴里都快吐血,不禁有些佩服起来,这厮求生**强烈,对自己能下狠手,是个人才。

    多尔衮见他把自己捶出血来,心头之气慢慢消退,这么整死确实有些不合适,会显得他太过凉薄,今后队伍会不好带,于是不耐烦的挥手道:“好了,别捶了,来人把孔总兵拖出去医治!”

    两名带刀侍卫闻语,立刻进殿,把孔希贵一左一右的架起,往外脱去。

    孔希贵倒退着,嘴里冒着血泡,但却没有放过这样的时机,忙感激涕零的连连喊道:“奴才谢摄政王不杀之恩,奴才谢摄政王不杀之恩···”将这事盖棺定论。

    多尔滚只是暂时不追究,听了他的叫喊,却不好改口,只能冷着脸看他被拖出去。

    孔希贵被拖到殿外,便连忙让两名侍卫把他放下,侍卫见他胸口冒血,不禁问道:“孔总兵可以吗?”

    孔希贵怕多尔衮改变注意,他这是忍辱偷生,冒点血算什么,摇摇头赶紧离开多尔衮的视野,回家后便闭门不出,希望摄政王能暂时把他忘掉。

    这样都能化险为夷,两名侍卫看着他的背影,不禁露出了崇敬之意。

    殿内,孔希贵被带走,里面的人却没有散去,多尔衮想着方才的听到的信息,沉思一会儿后,开口问道:“粮草被榆园贼所劫,你们以为本王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豫王那边嗷嗷待哺,原本低调的榆园贼又开始搞事,清廷今岁可算是多事之秋。

    几名大官闻言,议论了一下,一人便站了出来,却是大名鼎鼎的范文程,他走到中间跪好,给多尔衮行了一礼,便开口说道:“启禀摄政王,眼下只能在从京师粮库中在调一批,以解豫王燃眉之急,不过那榆园贼也应该派兵剿灭,才能确保粮道安全。”

    多尔衮听了沉吟道:“在拨一批粮草,京师的粮食可还够用?”

    范文程回道:“奴才留足吃到来年秋收的粮食,剩下的尚够豫王两月之用,摄政王只能敦促豫王两月之内剿灭高苑贼,或是命令洪总督尽快打通漕运了。”

    多尔衮点了点头,目前确实没有其他的方法,“那就按着你说的去办。”

    他挥了挥手,让范文程起来,顿了顿又问道:“那派谁去剿灭榆园贼呢?”

    孔希贵的话,多尔衮虽然不全信,但榆园贼劫了他的粮草,确是事实,而且为了避免榆园贼发展壮大,今后难以收拾,早些解决,总归是件好事。

    多尔衮现在的兵力,一部分在江南,一部分在两淮剿匪,还有一部分在河南和北京周围。

    其中江南的调不出来,两淮的忙着剿匪,河南原本可以动一动,但现在两顺王不仅要防备湖北明军突入中原,还要防备豪格,便也动不了。

    北京周围的满八旗,在多尔衮与合格分裂后,他便更加舍不得用了,所以他才问几人,该调哪一部人马?

    这时站在下面的詹霸眼珠一转,出列行礼道:“启禀摄政王,奴才以为可以调大同姜瓖。”

    从天地会的情报来看,钱谦益等一重复明官绅,在满清统治区域内,奔走串联,要搞出几件大事来配合朝廷夺取江南。

    如今受他们支持的两支义军已经点燃了头一把火,但刘泽清被杀也对他们打击不小。

    山西的姜瓖因此有些摇摆,詹霸想了想,便不如给他们添一把火,让大清的江山烧的更猛烈一点。

    多尔衮听了不禁眉头一挑,赞许的看了詹霸一眼,多尔衮早就想给这个姜瓖挪挪窝,一直没找到机会,此时正好可以把他调出来,好让他加强对山西的掌控,以免姜瓖与豪格勾结。

    (求支持正版,求订阅)

   

………………………………

第671章大同姜瓖

    姜瓖原是大明大同总兵挂镇朔将军大印,甲申年李闯攻破太原,他以大同镇投降李自成。同年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放弃北京的消息传来,他又发动叛乱,杀死顺军守将张天琳投清。

    道路阻隔,消息不通,姜瓖起初并不清楚建夷入关后的意图,因而和南面的弘光朝一样,误判为吴三桂借师讨贼,便拥立了明代藩枣强王后裔朱鼎珊“以续先帝之祀”,但很快建夷入主中原的意图昭然若揭,他不得不上表请罪,可建夷依然对其进行了训斥。

    此后他奉命抽调人马,随着阿济格西征,在镇压陕北大顺军的战斗中颇为卖力。

    姜瓖表现积极,原以为可以得到封赏,可没想到得胜回归后,却被清廷翻起了旧账,斥责他在接到随阿济格西征之令时,有所迟疑,且他于顺治元年六月上表归降清廷后,在七月间仍然使用崇祯年号发布政令,拥立了枣强王后裔,是意图不轨,居心叵测。

    多尔衮被建夷封为睿亲王,意思是很聪明的意思,而他也确实够奸诈,局势不稳时,要招降你时,便尽说好话,显得建夷足够宽大,局势一旦稳定,那他便立刻跟换了一个人一样,就是要你命的时候了。

    正是多尔衮这种狡诈,这种黑心老板的本质,才在坑蒙拐骗中,一步步把建夷的摊子做大。

    建夷入关之初的第一次剃发令,招降郑芝龙,以及后来孙可望,洪承畴的下场,都是如此。

    姜瓖很明显也被建夷摆了一道,他自已为不费一兵一卒,白给建夷一个大同重镇,又为建夷在榆林击败了大顺军,可以在爵位官职上更进一步,但结果却不仅没得到半个铜子的封赏,反而还被说成出兵迟疑,备受猜疑,使得他憋了一肚子的怨气。

    只是此时北方已经全被清廷控制,他是悔之晚矣。

    之后清兵对川陕、楚赣连连用兵,征发山西物力,人力,加重了山西官民的负担。等到这两年来,建夷连吃败仗,对与山西的征发,搜刮便更加变本加厉起来。

    这使得姜瓖对与建夷越发不满,加上民间起义此起彼伏,而明朝又逐渐站稳了脚跟,他便难免生出一些想法,说出一些抱怨之语。

    顺治四年,三月时,满清为了加强对掌兵汉官的控制,又下令所有在外总督、巡抚、总兵都要送亲子一人入朝为侍,教习满礼,实际上就是当做人质,姜瓖心中便怨气更甚。

    这时正好崇祯朝大学士李建泰察觉到姜瓖似有反心,便书信告知了钱谦益,从中串联,唆使姜瓖反正。

    只是之后有消息从北京传来,刘泽清参与反清,事泄全家被杀,再加上建夷目前并没有动姜瓖的根本利益,他的态度便有些摇摆起来。

    大同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在长城环绕之内,处于太行背斜与阴山隆起的交接部位,北为北口隆地,西为雷公山,东为栲栳山,南为桑干河,乃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北直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明代大同修的十分高大,是难得的坚城,主要是为了防备蒙古,建夷虽然征服了东蒙古,但西蒙古诸部却没有降服,大同此时依然还担任着防御蒙古的责任。

    整个大同镇,管辖区域十分广泛,防守的长城东起镇口台,西至鸦角山,全长三百三十五公里,全盛时期兵额多达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八名,战马五万匹,乃九边重镇之首,为京师的北大门。

    不过后来随着明朝战略重心从蒙古转变为建夷,大同镇难免没落,但此时全镇依然有三万兵。

    此时几名士卒正站在城门处,百姓排成长队进进出出,忽然城外的官道上一阵骚动,一支数百人的骑兵队从东方飞驰而来,马蹄踏过泥潭,溅起大片的污水,几民百姓躲避不及,身上脸上都溅满了污泥,但是百姓却不敢谩骂,不敢出声,不敢冒犯这队骑兵。

    城门处的士卒听了动静,忙提起警惕,官道上的百姓连连避让,回头观看,只见这些骑兵白盔白甲,战马膘肥,骑士精壮,为首一将乘白马,披白甲,不可一世。

    骑兵急速冲来,没有停歇,城门处一员把总忽然挺身出来,伸手做出禁止的姿势,大声喝道:“城门重地,不得善闯!”

    大同是军事重镇,自然有一套规则,再加上无论是明朝还是大顺,或是建夷统治,大同都由姜瓖镇守,建夷八旗并没有进入大同,所以大同镇的许多士卒,并没有感觉到被人压了一头。

    战马一声嘶鸣,前蹄悬空,然后猛然在把总面前急停下来,战马上的白甲将,顿时大怒,手中马鞭抽出,立刻在把总脸上留下一条狰狞的伤口。

    “狗奴才,瞎了你的狗眼,敢挡本王的路!”

    把总被抽了一鞭,听对方居然是个王爷,哪里还敢坚持,忙捂着脸退到一边,白甲将冷哼一声,一夹马腹,领着骑兵冲入城中,街道上顿时一阵鸡飞狗跳。

    士卒见了,看着骑兵进城,不禁小声问道:“这谁啊?来咱们大同做什么?”

    把总眼里露出怨恨之色,“说是个王爷,来了肯定没有好事,说不定又要征发咱们去南面打仗。”

    大同城内总兵府邸,临近年底,城中家家户户都在置办过年的事宜,总兵府邸也不例外,府内的下人们忙着张贴对联,清扫庭院,忽然一人急急忙忙的从大门闯进来,府内的下人见了忙行个礼道:“四爷!”

    来人并没有理会,疾步走过前院,穿过穿堂,来到后院,见一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坐在石凳上,正抱着两三岁的小童逗乐,连忙疾步走来,“三哥,大事不好了。”

    中年男子正是大同总兵姜瓖,他听到声音,见其弟姜有光一脸急色的走来,眉头一皱,起身将腿上小童递给旁边的妇人,又逗乐两下,才回身说道:“你慌什么,跟我来。”

    语毕,姜瓖便往屋里走,姜有光连忙跟上,最后来到姜瓖的书房,等坐定之后,姜瓖才开口问道:“什么事情,把你急成这样?说吧!”

    姜有光早就忍不住了,闻语立刻急道:“三哥,尼堪来大同了,已经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