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十七年秋-第3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束乡见此,对众人说道:“张督师这是要架炮,俯视南通城,有这批火炮压制,攻破南通我看问题不大。”

    众人在营外停留一会儿,便进了大营,这里可以看见江面上的鲁军船队,大批士卒正在给船只加装护板,披上牛皮,将长梯架上船楼。

    谢迁等人来到张名振的帅帐外,几名精锐甲士在外护卫,一杆大纛旗随风飘舞,中间斗大的“明”字,旁边写着大明光禄大夫水军都督兵部尚书督师江南定西候张,头衔长的吓人。

    这些官职虽然只是鲁王******自娱自乐,但也足以唬住谢迁等人。

    众人不敢怠慢,恭敬的进入帐中,帐中很大,只见中间的帅座空着,两边各摆着一排座椅,监军张煌言一身绯色官袍,腰缠玉带,头戴乌沙坐于左首,然后就一众穿铁甲,批着红披风,头戴碟盔,插一尺白翎的军官。

    他们齐刷刷的端坐在大帐左侧,见谢迁等人进来,纷纷将头扭过来注视,动作整齐。

    这群人衣甲鲜明,跟土财主似的,而谢迁一方甲胄各异,什么破烂都有,就像地主家的长工。

    这让他们感受到了阶级间的巨大差异,让两淮之虎也有些自惭形秽,有些不是滋味。

    正好这时,第二通鼓响起,谢迁忙拱了拱手,领着一众将领在右侧的座椅上坐好,两边就这么坐着,并没有什么交流,泾渭分明。

    此时陆陆续续又有些义军将领进来,将右侧的座位慢慢坐满,人员基本到齐,只等张名振出来。

    过了许久,第三通鼓响起,张名振身穿鱼鳞甲,腰间虎头带,头顶凤翅盔,插着一根三尺长的红翎,披着大红披风,大步从屏风后面走出来,端坐在中间帅座上,两名精锐的亲兵,按着战刀站在他身后。

    同样是侯爷,看着架势,人家这才是正宗。

    张名振一进来,两侧的将官便齐齐站起,等他坐定后,便齐声行礼道:“参见督师!”

    谢迁爵位上被封为高苑候,但职衔上却比张名振差了一大节,而且鲁王为了能够收复谢迁这支人马,特意给张名振加了督师之名,以便于节制谢迁。

    张名振面色平静,挥手道:“诸将不必多礼,请座!”

    众人闻语齐齐坐下,接着镇抚官便开始一一点名,先点鲁军诸多将校,阮进、阮美、刘世勋、张名杨、马泰等十五员千户以上军官尽数到场,谢迁不禁看向右排末尾,还空着两座,心里便开始急了起来。

    义军发展太快,组织结构散乱,谢迁是义军首领,但部下也都有自己的人马,所以他很难推行严厉的军规,

    镇抚官点完鲁军,就开始点义军,三通鼓毕,正好点完,恰巧西城外的两员义军将领没来,谢迁正要站起来解释,帐帘却突然掀开,两名义军将令匆匆进来,站到了义军末尾。

    张名振冷冷看了两人一眼,问道:“丁鸣吾,王奎光?”

    义军将领,张名振并不认识,他说的正是方才没点到的两人。

    两人听了,觉得气氛不对,有些畏缩的出来,给张名振行礼,张名振却一挥手,淡淡的道:“本督擂鼓聚将,三通不至,念你二人新归,不知军中将令,死罪可免,但军令如山,出去各领五十军棍!”

    义军散漫惯了,哪里想到这么一出,两人脸上露出恐惧之色,忙解释道:“督师,我二人在西城外,距离最远,所以才晚来,督师从轻发落啊···”

    张名振却不听解释,这板子他必须打,数万义军,军纪散乱,山头林立,不打他不能建立威信,不打他怎么统领这些人马攻打南通。

    张名振手一挥,“督标,拉出去!”

    谢迁见此想要说话,但一旁的赵束乡却用眼神制止了他。

   

………………………………

第688章江北攻略

    营帐外几名士卒进帐,将两人架起拖出,两人顿时便有些慌了,但谢迁并没发话,一众义军将领,见此都把头低了下来。

    片刻后,一阵惨叫声伴随着沉闷的军棍声,传了进来,大帐内寂静的落针可闻。

    谢迁也有他的野心,但这时他必须要依靠鲁王,他虽然知道张名振这是在树立威信,然后就要整合诸部义军,他对于义军的指挥权将逐步丧失,但与这些相比,眼下若是没有鲁王的支持,那他根本挡不住多铎的大军,想退到大海都没地方可收。

    义军中山头林立,与当初李自成、张献忠一伙人的状态差不多,合得来就聚集在一起,合不来就分道扬镳,谢迁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而且现在的义军多是乌合之众,确实需要一个强人进行整合。

    谢迁被赵束乡看了一眼,便隐忍下来,现在需要同舟共济,而他也需要利用鲁王给他的身份,来实现从流寇到正规官军的转变。

    张名振看了谢迁一眼,还是比较满意。

    这时他坐直了身子,扫视帐中诸将,特别是一众义军一眼,开口说道:“建夷肆虐中国四载有余,高苑候与众位将军,为大义振臂而起,复江北百里河山,实为国朝功臣。”

    张名振拿捏尺度,适当的夸赞几句,然后接着说道:“这次夷王多铎兴兵数万,欲重夺众将士浴血搏杀换来之地,鲁王殿下绝不允许,因而派遣本督来此与诸位共御强敌。即是强敌,诸位与本督就该群策群力,诸位对此次战事有何看法,可以提一提,本督洗耳恭听。”

    帐中鲁军将领一个个正襟危坐,注视着张名振,却没人提出意见,谢迁等人也老老实实的听着,一脸严肃。

    赵束乡张望了一下,见场上沉默,站起身来作揖道:“督师,晚生方才听督师的话,鲁王殿下似有守住江北之意,但夷王兵精粮足,人马众多,不知道鲁王殿下与督师打算怎么御敌!”

    赵束乡也建议谢迁逐城守卫,能坚持到朝廷北伐就坚持到朝廷北伐,坚持不到就从南通撤入崇明,大多是被动之策,他并没有多少信心,所以想听一听张名振有什么对策。

    张名振就等他问,笑着对众人道:“鲁王殿下知道,想守住江北并不容易,所以殿下做出了许多努力。这第一就是粮食。本督知道十多万将士在这几县之地,粮草已经陷入危机,但众将不必担心,鲁王殿下已经拨银六十万两,派遣平夷伯周鹤之南下广东,托衡阳藩的部署从南洋购粮。算时间,最迟两个月内,就有大批米粮运来,可以解大军燃眉之急。”

    这银子只是死物,本身并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附加在它身上的购买力,谢迁也抢了不少银子,但在他手中基本就是一堆废铁,有银子也没地方去买粮食,但鲁王却有渠道从南洋买来粮食,从日本买来铜铁和兵器。

    贸易并不是单向的光把本国的东西往外运,而是互动,烧个瓷器就能换回几包米粮,用赚来的钱换取海外的大批粮食,铜,铁,还能提高税收,能使国力增强。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张名振树立威信,好言安抚后,现在又开始画大饼,给希望,给出路。

    赵束乡听后,喜道:“若是有粮,在江北坚持的可能便大大提高了。”

    张名振随即接着道:“除了粮食之外,张监军近期会启程前往武昌,拜见衡阳藩,两家之前曾合作封锁长江,关系融洽,张监军会携带鲁王殿下的书信,请衡阳藩发兵东下,为我们分担压力。若是时机合适,便可重起会师长江的计划,两家共猎南京!”

    谢迁派往西面求救的使者已经出发,但他毕竟身份不高,很难起到作用,可有鲁王亲笔信,又有张煌言前往求援,那衡阳王出兵的可能就大了。

    听了这话,帐内义军诸将的气氛终于活跃起来,他们原本以为今后要苦苦支撑,没有什么希望,但若是有衡阳藩的军队加入进来,情况就不一样了,或许能建立一番功业,也尚未可知。

    到此时,张名振威信也立了,希望也给了,他才站起身来,进入主题,“衡阳藩毕竟是外藩,他能否发兵,尚不确定,就算发兵了,首先我们自身必须要有实力。如今诸位已是朝廷官军,昔日做派便须要改正。自今日起,本督与诸位约法三章,不尊军法者杀!**掳掠者杀!临阵退缩者杀!众将可有异议?”

    谢迁等人听了,吞了口口水,齐齐站起来,抱拳应道:“我等谨遵督师之令!”

    张名振十分满意,手一压,让众人坐下,然后接着吩咐道:“南通城必须尽快打下来。待火炮运上狼山,大军立刻攻城。高苑候佯攻北城,阮进主攻东城,留西城不攻,赵束乡可将高苑军诸部马军集合起来,若敌溃逃,当即掩杀。”

    几人闻令立刻出列应下,张名振扫视诸将一遍,“南通只是小试牛刀,后面还要迎战多铎,若是此处拖太久,必然影响与强敌会战。江北靠近南京,若是打的好,必然震动江南,诸位必受天下瞩目,望诸位奋勇当先,建功立业!”

    说完众人齐齐起身,张名振挥了挥手,便让众人回去准备。

    待众人走后,张名振并未歇息,而是与张煌言巡查各营,检查攻城的准备,并来到西面高苑军的大营,看望挨了五十军棍的丁、王二将,并且亲自为两人上药,演了一出肉戏,让两人感动的涕泪纵横,发誓为督师马首是瞻。

    出了西营,回来的路上,又有斥候来报,抓了一名清朝使者,说是要质问鲁王为何要破坏两国议和,贸然兴兵,张名振闻之哈哈一笑,对一旁的张煌言道:“正好借此獠头颅祭旗!”

    张名振见都没见,直接让人将清使绑了关押起来,待明日攻城之时,先杀此人,以振军威。

   

………………………………

第689章杀人祭旗

    南通城上,代表绿营兵的绿色旗帜插满了城头,每隔开二十多个墙朵就有一面随风猎猎,旗下正好放着一门佛郎机炮,由一名把总领着属下进行守卫,划定区域防守。

    城墙上,林立着握着长枪的绿营士卒,他们站在墙朵边上,露出上半身和那寒光闪闪的长矛。他们同城墙并排站立着,向两侧蔓延,一直到城墙的拐角,枪兵后面站着的是弓手、铳手,他们也都按着编制站好,严阵以待。

    南通城内的绿营兵有九千多人,都是曾经弘光朝廷四镇的精兵,原来属于刘良佐的部署,算是比较能打的。除了他们,城中还有刘清泰带过来的五百红甲汉兵。应该说南通城的力量十分强大,多铎确实有让他们坚守一个月的理由,但刘清泰站在城墙上,看着绵延的逆匪,心里却缺乏底气。

    南通靠近盐河,又临近长江,引水十分方便,所以护城河十分宽广。

    这本来是防守的优势,但此时却成了南通的死穴,刘清泰见逆匪围城后,并不填河,也不筑堤拦住引水渠,反而进一步挖深、拓宽,就知道祸事了。

    “大人!”一名绿营军官在旁边说道:“从时间上算,豫王爷应该已经出兵了!”

    “本官也希望如此,只是逆匪占据了黄桥镇、石庄,必然留下兵马阻击,我们也不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豫王身上。”

    刘清泰话音刚刚落下,一名士卒快步跑上城来禀报,“启禀大人,周千总回来了!”

    刘清泰大喜,急问道:“人在哪里?”

    “回禀大人,周千总刚入南城。”

    不用士卒将人带来,刘清泰便带着众将匆匆向南城走去,可见他嘴上说要靠自己,但实际上却非常渴望多铎的援兵。

    南通城南面是长江,所以鲁王军并没有在南面驻兵,周千总避开了明军江面上游弋的船只,老远便上了岸,一路摸回城来。

    他被人用吊篮拉上城墙,便坐在城楼内喝口水歇息一下,没过一会儿,刘清泰便推门而入,城楼内几员守卫南城的绿营将领,立刻站起身来,刘清泰不禁微微皱眉,但并没有计较,他现在是急不可耐,一把便先抓住周千总的胳膊,急问道:“豫王爷发兵没有?”

    周千总见他神情期待,有些小声的道:“回禀大人,豫王爷已经发兵,但是却直扑泰县而去。豫王爷交代,让大人守一个月,豫王爷必然先破泰县,一路平推过来。”

    刘清泰听了,神情一僵,这算什么,就带回这么个消息,还不如不回来,让全城有个念想了。这要是局势好,说守一个月,大家咬咬牙,能够坚持到,这是希望,可如果咬牙也只能守半个月,那这一个月的承诺就是绝望了。

    周千户见刘清泰神情一暗,抓住他胳膊的手也松了,便连忙说道:“大人,卑职与豫王爷派来的使者一同回来,在城下才分道扬镳,使者现在已经进入海寇营中,用议和之事来进行周旋,应该能拖延一些时间!”

    事情到此,刘清泰也没有其他办法,没想到真的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多铎身上了。

    此时他勉强提起精神,不能让诸将失去信心,便开口道:“既然王爷派使者与海寇周旋,想必能为我们争取几日时间,尔等要利用这段时间多做准备,将南通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与本官齐心协力守卫城池,待豫王爷击败逆匪后,尔等都有重赏,明白吗?”

    几名绿营将领,也勉强打起精神,他们刚齐齐抱拳弯腰,外面却忽然传来阵阵战鼓的声响,众人顿时一阵愕然。

    不是说有使者进了营寨,能够周旋换取一段时间么?这些绿营以前都是明军,对于明朝各种战鼓的声响,能够迅速辨别,这鼓声听着,怎么像是要开始进攻了呢?

    刘清泰脸色一变,疾步抢出城楼,便急着往东城赶。

    整个南通战役,明军的投入是十一万人,除去了在南通北面防备的三万多人,剩下八万人都在南通城下,从兵力对比上是清兵的八倍,十分可观,但事实这八万人马中真正的精兵,却只有张名振带来的一万人,以及谢迁和一众义军头目的心腹人马,大概也不到万人。

    这时,南通城下,明军哨骑呼啸往来,营中战鼓隆隆,大队人喊马嘶,鼓号之声不绝,各支人马饱食一顿后,按着营号走出大营,开始在外摆好大阵。

    刘清泰来到东城时,城上的绿营兵以是严阵以待,红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