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狐出没-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土地所有制是最敏感的问题。从汉代以后,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是因为“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如果不想做商鞅第二,我就不能去碰这个敏感的领域。
  所以只有搞“合作社”了。
  

踔厉风发 第9章 第二三六章 总为浮云遮望眼(三)
  合作社的全称是“合力农作之社”,由共济会牵头,公室提供物资支持。凡是地少的人家,都可以提出申请,由专人赶牛架犁免费租借给他。考虑到毁损问题,而且这种租借不需要抵押物,所以更重视村邻互保,承担连带责任。
  如果加入了共济会,那么就由共济会为其担保。
  在这条消息传出之前,共济会在城市中的势力明显要高于乡野。面对固若金汤的宗法社会,共济会这种外来组织很难插足。村民在听了会规和社义之后,大多会很疑惑:“我们村子不是一直这样么?”
  宗法制社会就和共济会一样,一个家族往往就是一个村落,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为族长——就如共济会的会首。他们一样守望互助,而且更加彻底。为了争夺一块肥田,一处滩涂,一口泉眼……两个村子就会像是两个国家一样兵戈相向,死伤惨烈。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私斗。
  只有宗法制社会才会产生如此残酷的私斗,也只有宗法制社会能够有效地遏制私斗。
  商鞅专门把打击私斗作为整治秦风的重头戏,然而后来又要拆散稳固的宗法社会,强迫分家析产。怎么看都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我很骄傲地说,在没有像商鞅那样滥杀的情况下,我在严密的宗法社会中打入了一根木楔。
  有巨大的利益放在眼前,几乎所有村子都乐意参加合作社,甚至直接成立共济会。墨家也十分爽快,只要加入就给好处,所有牲口除了免费使用共济会担保,还有各种农术指导。一旦农户表示不信任这种指导,共济会就会给出保底收成,双方立券为证,多收部分任然归农户所有,不足之数由共济会填补。
  整个春天,赵国南部处处响彻“合作社”这个新名词,而其真正的推行者——共济会,也在不知不觉中将占领了一座又一座村庄。
  一时间,国内的黑布价格上涨,甚至挂起了一股黑色旋风。
  王七年,五月。
  赵何对于集体办公这件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难想象,每个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属下能够竭心尽力给自己干活。
  我当年执掌司寇署的时候,仇允贾政都说我们司寇署是大赵最辛苦的地方,每天睁开眼睛就是公事,回到家还要修业,好像没有一天是休息的。即便那样,我都觉得简直对不起自己的俸禄……早九晚三,一共才六个小时,做九休一,居然还好意思喊辛苦?
  所以赵何将连瑞的设想推到我面前,希望能够得到我的意见。我只能说:这些官员太轻松,的确应该集中起来,起码得杜绝“私人公养”。
  “不过寡人询问了其他一些臣僚,”赵何道,“他们都说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事可做。”
  其实要是这么说,也不能算错。
  我刚在司寇署上班的时候,是做好了打“恶仗”的准备!想想就可怖,十万人的城市,维护治安的力量只有百来人,各种城管加上去也不过两百人。整个邯郸的司法从业人员,连带令史佐府,去除文盲之后连五十人都不到。光是抄录往来文件都不够吧?
  事实上我错了,除了开始的时候大家凑热闹图新鲜,后来再也没有那么大的诉讼潮。我上任之后,往来文件在相对数量上的确多了数倍,但是绝对数量上依旧不算多——充其量让大家都觉得辛苦而已。
  如果是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企业里,那种文件处理量是会让人萌生死意的!
  所以说,司寇署的事都是我找出来的。
  其他部门真的没事么?
  的确,如果不主动找事,的确没事,所以才能用临时委任的行政任命制度。有时候即便有事,拖一拖,也就没事了。
  这不光是赵国,列国都是如此。
  除了秦国。
  秦国的立法者给所有部门都找了一大堆的事。
  五月十六,楼缓送来的全套《秦律》终于在长途跋涉之后送到了邯郸。
  当下魏冉复相,楼缓已经不是秦国的丞相了,但他依旧留在秦国拿着上大夫的待遇,没有回国。这种事并不罕见,但发生在自己国家头上总是觉得不爽。好在他还没有完全敢跟赵国绝情断义,当赵何让他收集《秦律》之后,他还是乖乖去做了。
  这套秦律有三十二种,共两百十二卷。因为每卷字数不同,所以我也无法估算这套法律大典到底有多少字。楼缓用了两辆牛车,专门拉这些竹简。而且秦国似乎也很高兴赵国研究秦法,另外派出了正儿八经的秦国锐击之士护卫竹简。
  难道宣太后和秦昭王这就知道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了?
  我只取了三卷,都是目录。
  光看这些名字就让我对秦律心生畏惧: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均工律、徭律、司空律、军爵律、置吏律、效率、传食律……
  这还都是第一卷中规范人民生活的法律。 
  至于第二卷目录里,脱胎于李悝《法经六律》——《盗》、《贼》、《网》、《捕》、《杂》、《具》——的真正秦国刑法学,更是让我瞠目结舌。 
  我甚至都没来得及看第三卷目录,就让人将这两车秦律送到贾政府上,让他组织门客进进行抄写转录。虽然有些伤自尊,但是从商鞅开始的秦国立法者们,孜孜不倦地将法律这门技术,抬升到了法学这门科学的高度。 
  他们的集体智慧,已经远远超过了我这个法学硕士单干所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在赵何说出“他们都觉得没什么事做”的时候,我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拿出了准备好的《秦律纬》。
  《秦律纬》是我最近的主要作业,业已完成了第一卷。所谓“纬”就是织布中的横线。“经”是纵线,所以被视为贯穿天人不偏不倚之义。因此“纬”也就是成了横穿诸子相析而辩之言。《秦律纬》就是我将秦国法律展开,从立法语言、法学思想、法的渊源和部门,最后逐条分析,寻找编撰赵国法律的最佳方案。 
  在第一卷中,主要是分析秦国的行政法。这个说法让我自己都觉得有些怪异,原本属于人力资源范畴的部门职能的确是秦国法律调节的对象。诸如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均工律……都是法律直接涉入日常经济生活的内容。 
  而且程度之细致让我寒毛尽竖。比如《田律》之中,对于天气、地况、浇水多少都有详细的规定!
  “大王,可见秦国之强,不是没有缘故的。”我道,“世人只看到商鞅携带《法经》入秦,日杀八百,秦国大治。谁又看到了商鞅死后,其法非但没有被废,反而愈发壮实?这是什么缘故?因为每个位置上的秦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竭精殆虑,不厌其烦地从自己手下做起,寻找让秦国强大的法子。两相比较,那些说无事可干的人,算什么呢?”
  赵何手里拿着《秦律纬》,脸上越来越凝重。
  “寡人要将这些庸人,统统逐出朝堂!”赵何突然怒气勃发,将竹卷重重拍在筵几上。
  我微微有些心疼,道:“大王,臣以为不可取。”
  现在赵国的官僚有多少人?根据连瑞做出的统计,整个赵国的王命官员加勋爵在五百人左右。对于赵国三郡另十五县的行政区域而言,平均每地官员不足二十八人。这还不算邯郸作为首都,独占了将近五分之一的行政人员资源。
  如果是个庸官就开除,那君王通过谁去统治国家呢?
  “官爵者只有五百人?”赵何被我列出的数字震惊了。
  这不能怪他。我们说起国家来,总是人口百万,甲士数十万云云。这固然有纵横之士信口开河的成分,也有我们不重视精确数字的传统。在百万、数十万如此巨大的基数之上,作为“率土之滨”的王臣只有区区五百人。傻子都知道他们忙不过来。
  当然,赵何没想到他们会有门客、有胥徒、有杂役。
  我没有纠正他,遗憾道:“据臣行走列国的推测,天下官爵者不过三千人,这已经有多无少了。”
  从我走过的地方来看,现在全天下大约有三千官员,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学,不过基本还算可靠的。因为赵、秦、齐三国的数据比较靠谱,都是有一手资料,而且三个国家都是官僚大国,占了大头。
  尤其是秦国,我对于秦国的人事变更一向很留心。
  “不过反正也没什么事需要他们做……”赵何突然萎了,这么极端的反应让我十分惊讶。
  莫非是因为秦国这个庞然大物给了他太大的压力么?
  我只好安慰他道:“不是没事可做,而是人太少无法做事。”
  比如秦国的田律,在我们赵国可能实施么?谁去监督检查?谁去管理教育?上面动动嘴一句话,下面跑腿三千里啊!
  

踔厉风发 第10章 第二三七章 齐宋之战与国内的小动作(一)
  “把这些庸官聚在一起问事,就能赶上秦国么?”赵何很不负责任地问道。
  用膝盖想想也不可能呀!
  这要是都行,那商鞅也死得太冤了。
  “大王,秦国以吏为师,立法建国,深入人心。”我道,“我们也必须培养出一批干吏,由他们去处理大量的庶务。”
  “喔!”赵何一脸恍然大悟的神情,“所以寡人才投建了泮宫!先生才回国,可去泮宫看过了?”接下去的时间里,赵何沉浸在建立泮宫的成就感之中。
  最后,他好像想起了什么,尴尬地笑了笑:“先生与大司徒友善,想必已经去过了。”
  “诚然。”
  我很是无奈啊!我的护卫、门客都是大司徒“送”的,你才想起来我跟大司徒友善么?
  “既然如此,先生何不与大司徒好好商议一番,这些事就寡人交给二位先生也颇为放心的。”赵何打了个哈欠,这么久的议事已经让他很疲惫了,“至于集合问事之策,寡人许了,命闻官报之。”
  “诺。”我行了辞别之力,由左右牵引而出。虽然彼此都是知道我眼睛没瞎,不过屏风之后的史官可不知道,所以做戏要做全套。
  回去的路上我就开始想,是不是动作太大了点?要不要等赵奢的名分确定下来再说呢?可是派出去的抚慰使至今还没回来,我也没有收到赵奢那边的战报,可能一切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轻松惬意。
  我已经忍受了各种生活上的不便,乃至承受住了营养不良的折磨,但是我真心受不了没有电子邮件的日子。
  就在我有些坐立不安的时候,天璇堂的回报总算来了。
  好消息是:赵奢的大军顺利击败了拦路的襜褴部落,顺利抵达预定位置,安营扎寨。
  坏消息是:燕王对此十分震怒,派了燕将粟封为将,讨伐赵奢。
  我仔细盘问了几句,算算日子赵奢也应该准备好迎战粟封了。不过从军心上来说,赵奢用的燕兵,很有可能临阵倒戈。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我兵分三路,支援赵奢。
  第一路,派出天璇堂众星夜驰往燕国,传说燕王,告诉他如果敢打赵奢,就是对赵国宣战。
  第二路,派人前往齐国,让苏秦想办法消解燕王的愤怒。
  第三路,亲自去见赵何,求援兵。
  当然,这个时候我自己首先得有援兵——公子怀。
  公子怀已经显怀了,这让赵何十分头痛。好在这种有伤风化的事在列国间从来没少过,每年都能听到某国的公室传出这类丑闻,只是这次轮到他自己头上有些不爽罢了。
  赵何也已经见过了赵括,靠着一手承自高人的剑术让赵何惊叹不已。赵何原本就好剑,看看妹夫剑术这么高超,无意中已经舒泰多了。
  现在要救的可是赵括他爹!
  “自从灭了中山之后,我赵国雄师便再无一用之地,如今国中众贤盈朝,正是一战试我锐气的好机会!”赵何听了之后比我还激动,当即表态要发兵驰援赵奢的集宁城。
  虽然赵奢只是立了个寨子,但是并不妨碍我把它叫做“城”。
  集宁,取的就是集兵宁境之意。
  赵何听说那是一座城,又有自己的亲家,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先生以为,发兵几何?”赵奢问道。
  “燕国正筹备军力,欲与齐国伐宋,如今攻我集宁的军队不会太多。”我道,“起北地兵十万,足矣。”
  北地多是畜牧业,春夏征兵对于人民生活影响不大。南方主要是农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很大。不过这次春耕进行得很好,因为工具的改进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还在播种之前开垦了大片的荒地。
  “十万,”赵何沉吟了一下,“够么?”
  够了……这个真的够了。
  “父王每次都是二十万以上啊。”赵何道,“先生,以谁为将军呢?”
  “臣有一人,足以挡十万兵。”我道。
  “先生请说,是谁人?”赵何一脸好奇。
  “田章!”
  田章是在上个月到的赵国,安安静静住进了为他准备的宅院。因为他耽搁得实在太久,所以这座宅院已经等了他很久,里面的侍女因为无人服侍都要无聊死了。
  不过他终于来了。
  这位率领齐军五十日破燕的传奇人物,终于出现在了赵国的土地上。他虽然说不愿意带领外国军队,但是打个旗号出去露个脸总没问题吧?在下帮了您老这么大的忙,成全了您的忠义,这点小忙总得帮吧!
  “可是那个五十日破燕的田章!”赵何一脸激动。
  我故作镇定地点了点头。
  “寡人这就拜他为上将军!”赵何面色潮红,“传魏齐!”
  魏齐是王文学,是没有资格参加这种高级别会议的。内侍很快就带着我的老熟人魏齐进来,拜见赵王。
  “魏齐,拟诏,寡人要抗燕!”赵何一口气将战争宣言说完,又拜田章为上将军带领十万北地兵保卫集宁,也不知道魏齐是不是能够记住这么多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充满了情绪感的内容。
  “诺!”魏齐看了我一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