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七十年代小田园-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一个月后,连队里又出现了第二台黑白电视机。
  职工们看电视的热情就更高了,没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讲讲电视节目。虽然,除了新闻,也没什么好看的节目,可还是很吸引人。
  见此情景,黎元元也不得不感叹。
  这恐怕是最早看电视的那批人之一。
  即便这里是边疆农场,可由于知青的缘故,业余文化生活却紧紧追赶着城市的脚步,一点也不落后。


第92章 新希望
  *
  边疆的冬天; 依然很冷。
  进入十二月份之后,天黑得更早了。早晚气温很低,学校里的兴趣小组和文艺班的活动早就停了下来。
  教小提琴的李老师颇为遗憾; 一再叮嘱田园同学; 在家里要多看谱子,好好练习。黎元元笑着点了点头。
  现在她有了一把“土提琴”。
  田爸爸找了一根竹子,两头用烟熏弯后; 绷上了一根尼龙丝; 给她做了一把琴弓。虽然不能真的拉出琴声来,可对于握弓、运弓的练习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伟民和伟军哥哥学口琴; 已经能吹出简单的声调来了。每天晚饭后,小隔间里时不时就会飘出《闪闪红星》的主旋律来。
  而伟波哥哥和小龙港拉手风琴; 就没那么顺利了。
  毕竟条件有限,练习时间也太少。而拉手风琴的确需要那么一股毅力; 不是五分钟热度就能搞定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转眼到了十二月十一号。
  这是全国高考的日子。这一天,有五百多万考生; 从学校、厂区、农村、农场、军营中走出来,走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考场。
  而邓萧的哥哥邓铭,就是其中的一员。
  黎元元听邓萧哥哥讲; 他大哥邓铭参军后一直没放弃高中文化课的学习; 早在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 就开始紧张复习起来。
  现在的高中还是两年制,暑假前邓铭正好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也就有了参加高考的资格。在进入封闭学习后; 他爸爸还给邓铭找来了大量的复习资料,其中有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特别抢手,还是他爷爷从京城特地邮寄过来的。
  部队上对邓铭报考的事情,一开始并不支持。
  后来,他写了保证书,向组织上保证即便是考上了大学,还是部队上的人。在报考志愿时,以军事院校为主。
  部队一想,如果邓铭考上了大学,就权当给自家培养人才了,于是就批准了。
  就这样,邓铭作为应届毕业生,参加了这届冬季高考。
  *
  团场里,也有一部分知青报名参加高考的。
  可惜,大部分知青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三十周岁,并且结婚生了孩子,已经没了报名资格。而后来发布的特殊政策,虽然放宽了年龄和结婚限制,可也只是针对66级和67级这两届高中毕业生的,与团场里这群初中毕业的沪上知青,没什么关系。
  可这一场高考,却是意义非凡。
  它让无数的家庭看到了前途和希望。
  高考过后,无论是老职工还是知青,都把注意力投向了下一代。团场上下,再次掀起了学习热潮。
  场部的新华书店,一到星期天就爆满了。来买辅导书的家长和学生多了起来。就连学校的老师,也开始找机会进修,以提高文化水平。
  这股学习热潮,还影响到了学生们。
  像黎元元这样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家庭作业立马多了起来。高年级的任课老师们,甚至开始给学生们补课。
  期末考试时,小学五年级和初三毕业班都出现了“统考”这个新名词。而邓萧就参加了毕业班统考。
  大冬天的,学校里为了防止考试作弊,采取单人单桌。
  成绩出来后,邓萧不出意外地拿下了全年级第一。尤其是英语成绩,更是考了个满分,把夏老师乐得就像他自己考了一百分似的。
  夏老师是从初二跟着升到初三的。
  现在刚好快一年了,对这届学生也有了感情。尤其是邓萧,更是百里挑一的好学生,怎么宠爱都不为过。
  而邓萧对夏老师一向很崇拜,有事没事就去请教夏老师。后来,也像夏老师那样,每天收听英语广播,以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
  这时,去年的高考成绩早已经下来了,录取工作也已经结束了。
  邓铭稳稳当当地过了录取分数线。
  再三斟酌之后,他报考了一所军事院校。
  录取工作也颇为顺利。
  学院那边见是本系统内部的,年龄又小,政审基本上合格,就按时发来了录取通知书。这么一来,等春节过后,邓铭就要背着行李入校了。
  这一年,他才十六岁,可无论是身高还是外貌,看着都像个大人了。
  对邓萧一家来说,这可是天大的喜事。
  邓医生原想着邓铭参军后,就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了,可没想到却赶上了第一波。而这个孩子也很争气,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这样也给邓萧、邓原和邓虹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田根宝和王慧珍听说后,也非常羡慕。
  看看邓医生一家,果然都是好样的。而自己家的孩子,也不差。伟民和伟军现在的成绩都不错,元元就更不用说了,就连小伟波都知道学习了。
  赶在春节前,田根宝家终于买了一台“春雷”牌收音机。
  促使他下了决心的,是因为听说邓萧天天跟着收音机学英语。为了敦促伟民和伟军学好英语,即便经济再紧张也要把收音机买回来。
  更何况,现在家里已不是那么困难了。
  照相那一块,虽然还没赚到多少钱,可每个星期都有一小笔固定收入。截止到目前,买相机和器材的钱已经挣回来了,剩下的就是净赚的。
  还有小元元发表的“作文”,已经挣了十九块多了。
  这孩子把钱都交给了慧珍,让妈妈买肉吃,可慧珍一分钱也没舍得花,都给元元攒着,说等她以后考上大学了再用。
  *
  日子就这么一晃而过。
  这年春节前,连队里出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职工们看电视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相比起黑白电视,彩电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无论是故事片,还是体育节目,甚至连新闻联播都令人看得津津有味。
  而这一年,连队里在做年终总结时,第一次发了奖金。
  各车间班组虽然采取了平均主义,职工们领到的钱都差不多,可毕竟多了一笔收入,这个春节,也就过得格外热闹。
  田根宝和王慧珍都领到了一笔奖金。
  虽然钱不多,可心里高兴。
  于是,给几个孩子也发了一笔“小奖金”,每个人五毛钱。
  用王妈妈的话来说,就是“大河没水小河干,现在爸爸妈妈有钱了,你们几个也能跟着沾沾光了。”
  有了钱,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善生活。
  连队里的副业组,赶在除夕之前买了一批冻鱼回来,发给了职工们。
  每家每户都分了两公斤。
  这批冻鱼是从海子里捕捞上来的,属于咸水鱼,个头都在一尺左右,腥味比较重。要想做得好吃,除了红烧之外,就是油炸。
  除夕那天,田根宝拎着一包冻鱼,一回到家就把鱼化了冻。
  收拾干净后,挑了几条小的,顺着鱼刺切成小长条,裹上鸡蛋清面糊,下油锅炸了一大盆。现在吃油没以前那么紧张了,该用就用,大不了“赶巴扎”去买点高价的回来。
  剩下几条个头大的,也裹上一层鸡蛋清面糊,用小火慢慢地炸了几条囫囵鱼。这样,一来是能存放好久,二来是红烧起来比较方便,也能去除腥味。
  除夕晚上,田家的年夜饭格外丰盛。
  田爸爸和王妈妈一口气做了九个菜,一个汤,摆了满满的一大桌子。
  有鸡有鱼,有羊肉还有牛肉。
  小伟波咧着嘴,一连数了好几遍。伟民和伟军也馋得就等着爸爸下令,好敞开肚子,大吃一顿。
  黎元元看着桌上的那条囫囵鱼,咧着嘴直笑。
  这是田爸爸用西红柿酱烧制出来的,红红的,泛着一层光泽。
  过春节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
  这个寓意充满了希望,令人感到格外温馨。


第93章 小别离
  *
  春节一过; 每个人又虚长了一岁。
  到了二月底,小伟波迎来了八周岁生日。
  二月二十六号这天,正好是星期天。
  早饭时; 一家人陪着小伟波; 都吃了一枚煮鸡蛋。
  到了中午,田根宝照例要做一顿好吃的。可现在刚过了年,天气又冷; 没人愿意大老远地跑去“赶巴扎”。可家里的存货都吃得差不多了; 现在除了鸡蛋和咸鸭蛋,基本上不剩下什么了。
  田根宝想了想; 就把鸡棚子里的大公鸡又宰了一只。
  跟以往一样,由于是自家一手养大的小鸡; 根本就下不去手,于是又请邻居孙师傅帮着宰杀的。回来时; 跟伟民他们几个说是从邻居家换回来的公鸡,反正样子都长得差不多; 不仔细看也分辨不出来。
  黎元元早就发现田爸爸在“说谎”,可是却没人去点破他。
  因为大家都想吃鸡肉,可这个肉要想吃得舒坦; 心里没有任何纠结; 还是活在善意的谎言里比较好。
  有了食材; 下一步就看田爸爸的厨艺了。
  只见田爸爸,把褪好的大公鸡洗干净后,先把脯子肉片了下来; 准备打馄饨馅。剩下的剁成小块,清炖熬汤,这样就可以下一大锅鸡汤馄饨了。
  至于这个馅子,在缺少食材的大冷天里,也玩出了新花样。
  田爸爸打算做一个韭菜鸡肉馅的小馄饨。
  去年,他跟着连队里的老职工学会了用柳条筐子栽种韭菜。按照这种土办法,已经吃了一个冬天的新鲜韭菜了。
  现在,筐子里的韭菜又齐刷刷地长高了。
  用小镰刀割下来,择一择,洗干净后,切碎就可以调馅子了。
  说起种韭菜,其实也不难学,就是稍微麻烦了一点。
  首先,要准备一只柳条筐子(最好是长方形的那种),在筐子的底部铺上一块塑料布防止漏水,然后在里面培土施肥,淋上水,撒上韭菜种子。在筐子的两侧,插上几根弯弯的竹子,就像一道道彩虹蓬在上面,然后在上面罩上一层塑料布。
  早晚时分,把这只柳条筐子搁在屋子里。到了中午就搬出去,放在大太阳底下,晒着。由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韭菜种子就发芽了。
  到韭菜长到一扎多高的时候,嫩嫩的,绿绿的,就可以割下来吃了。
  韭菜,是非常出味道的。
  尤其是在打好的馄饨馅里,拌上韭菜更是绝配。只是拌馅子的时候要注意一点,韭菜很容易出水,不能见盐,更不能用筷子使劲搅拌,那样韭菜就鲜了。
  拌馄饨馅子,要先拌好肉馅,然后再放入韭菜。
  拌肉馅时,放入葱姜碎沫、盐、虾粉、鸡蛋,拌匀后,先放点熟油护住馅子,这样盐分就被“锁住”了。等到开始包馄饨时,再拌上碎韭菜,这样可以防止韭菜出水,味道也更鲜美。
  黎元元这边听着田爸爸的做饭经,那边见田爸爸已经擀好了馄饨皮、备好了韭菜馅,准备开始包馄饨了。
  王妈妈也在一旁帮忙。
  她用平底锅在小火上摊了几张鸡蛋皮子,薄薄的,呈金黄色。然后,用刀切成细丝,搁在盘子里当配料。
  再用剪刀把窗台上摆着的那盘清水蒜苗,剪下来两棵,洗了洗,切碎后,搁在碗里,倒上醋和熟菜籽油,做了一大碗绿汪汪的调料,做蘸料用。
  另外,又备了一小碗辣椒油调料。
  待馄饨包好,下锅后。就在桌子上摆好六只大碗,在碗底分别放上虾粉、咸菜碎沫、煮好的海带丝、紫菜、熟鸡蛋皮子,当配料。
  白胖胖的馄饨煮熟后,在汤锅里飘了起来。
  临出锅前,田爸爸往锅里加了两勺滚烫的鸡汤,汤味立马出来了。在盛馄饨时,先舀半勺高汤,一下冲开碗底的配料,再加入馄饨,这样汤鲜味美,特别好吃。
  “来来来,馄饨下好了,都趁热吃吧!吃的时候,注意吹一吹,别烫着嘴了!”田爸爸乐呵呵地说道。
  几个小将早就围着桌子坐好了。
  在桌子中间摆着一大碗馄饨蘸料,和一小碗辣椒油调料。吃馄饨时,可以往碗里淋上一点辣椒油,也可以舀一勺子醋蒜苗,撒在上面,绿汪汪的,特别有食欲。
  这就看个人喜好了。
  当然,如果怕烫嘴,也可以取一只小碟子,倒上一点蘸料,蘸着吃。
  屋子里热气腾腾的,玻璃窗上也哈着一层水蒸气。
  一家六口,欢声笑语,吃着这份特制的菜肉馄饨。
  黎元元一边吃着,一边想着。
  再过两个月她也要过生日了。那时,她就是八岁的大娃娃了。
  *
  春季开学后,学校里一片繁忙。
  各种才艺班,又恢复了生机。
  腰鼓队在大操场上“咚咚咚”地训练起来了。黎元元又开始“锯木头”了,伟民哥哥他们也吹口琴的吹口琴,拉手风琴的拉手风琴。
  一切看着和去年没什么两样。
  就在这时,黎元元却从邓萧哥哥那里听到了一个消息,夏老师要调走了。
  “夏老师要调走了?”黎元元对这位夏老师慕名已久,听到他要走的消息,吃了一惊。
  “嗯,夏老师要回沪上了……”邓萧舍不得夏老师走,可即便舍不得又能怎样?
  夏老师的家里以前是资本家,落实了政策之后,境况已大不相同。
  按照现有政策,像他这种情况的可以回沪照顾父母。家里得到消息后,就一直在为他跑调动的事情,直到最近才算有了眉目。
  夏老师要走了。
  虽然黎元元曾猜测过,这位夏老师的家里很不一般,这样的人早晚会离开这里。可没想到别离来得这么快?
  到了四月中旬,在黎元元生日过后,学校里就收到了夏老师的调令,也批准了他的调离申请。
  那时回城,只要对方单位接收,边疆这边是放人的。再说,夏老师的情况又很特殊,即便想不放也很难。
  夏老师临走前,把家里所有的英文小说,外加几本英语辅导书都留给了邓萧。一再叮嘱他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后去沪上看他。
  邓萧点头答应了。
  可夏老师的离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