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艺生活-第3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换句话说,冯晓刚对剧组的掌控欲望不强。

    他知道自个不是科班出身,不属于全能型人才,他愿意用合作的态度拍片子,只要提出的意见合适,他就能接受。

    可以说他谦虚忍让,也可以说是有自知之明。

    当然,他这种态度是对那些真正有本事,能让他心服的人。

    他和姜闻讨论剧本,让程晓东掌控武戏,甚至把剪辑的权利交给剪辑师。

    这种放权正是冯晓刚的高明之处。

    我可能没你们有学问,懂得多,艺术感强,可我能把你们组合到一块儿,拍出一部让观众觉得还不错的片子。

    《卧虎藏龙》拿到奥斯卡奖,冯晓刚的心头火热,同时压力倍增。

    他不掩饰自己对于名利的渴望,想在这个行业获得成功,受人尊重。

    为此他拍贺岁片,加入导演协会,积极参加电影行业的各种活动,让自己在这个圈子里一步步的向前。

    奖项是冯晓刚的软肋。

    他被定义为贺岁片导演,在国外电影节拿个奖还被嘲讽为乡镇奖。

    媒体把他称为大导演,是说电影票房,而不是指他的艺术成就,这一点恰恰是国内演艺圈最为看重的。

    张亿谋正是因为拿了很多奖,才在演艺圈混得开。

    如果《英雄》也能拿到奥斯卡……

    冯晓刚不止一次的冒出这个念头,其实,不光是他,《卧虎藏龙》的成功让很多人都有了想法,这很正常。

    要是真的不想那才不正常。

    林子轩和冯晓刚分析过,《英雄》拿到奥斯卡的几率很小,奥斯卡不可能连续把最佳外语片奖颁给华语片,还是同一类型的武侠片。

    《卧虎藏龙》的获奖恰恰说明未来几年内华语片获奖的难度大增。

    可惜,有些人还是想试一试,觉得这是个机会,不然不甘心。

    冯晓刚同样如此,就算不拿奖,在心里想想又没关系。

    他感觉到在《卧虎藏龙》获奖后剧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每个人就像是拧紧的发条,卯足劲的干活。

    原来还需要催促,如今主动性大大提升。

    包括香江的工作人员,拿出了浑身的本事,奥斯卡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英雄》在投资规模和演员阵容上和《卧虎藏龙》不相上下,还有美国电影公司的投资,极有可能复制《卧虎藏龙》的成功。

    这帮人也想到奥斯卡上风光一把,不仅是风光的问题,参与制作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他们今后的身价就不同了。

    冯晓刚乐见其成,偶尔还拿《卧虎藏龙》鼓舞士气。

    程晓东是香江著名的武术指导,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进入武行,在其中摸爬滚打了三十年,担任过多部香江经典武侠片的武术指导。

    香江武行竞争激烈。

    这次袁和评凭借《卧虎藏龙》在好莱坞大出风头,程晓东自然不甘落后,在《英雄》的动作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卧虎藏龙》的武打场面以剑为主,剑走偏锋,轻灵飘逸。

    尤其是在竹林上的打斗,看起来赏心悦目,美轮美奂,只是缺少一种刺激感。

    《英雄》中突出剑术凌厉和凶险的一面,刺客之间的较量,不是儿戏,而是生死相搏,性命攸关。

    程晓东想展现另一种武打风格,更为大气和激烈。

    《卧虎藏龙》是一个江湖里的故事,《英雄》则到了国家的层面,千年前的游侠剑客不受拘束,快意恩仇。

    到了《卧虎藏龙》里,武林人物和官府牵扯太深,进退两难。

    这两部影片在各个方面都有区别。

    拍完这一段,冯晓刚上前和程晓东聊了几句,主要是替身的问题。

    李桉拍戏要求演员尽可能的不用替身,冯晓刚要求危险的场景一定要用替身,这是对演员的保护。

    武行的替身有功夫底子,遇到危险知道该怎么避开。

    演员不行,容易伤着自个,一旦受伤,拍摄进度就会受到影响。

    在这方面各个导演的想法不同,李桉更注重表演的真实性,替身没法表演。

    冯晓刚要保障影片顺利拍完,不能让演员出现意外。

    王保强站在外围,望着冯晓刚和程晓东聊天,远处是姜闻和赵闻卓。

    他在《英雄》剧组呆了几个月,系统的了解了剧组的运作流程,这可是数百人的大剧组,每个部门各司其职。

    武行主要负责武戏的拍摄和指导。

    《英雄》开拍后,他演过龙套,做过替身,没事的时候就在一旁观摩,虽然辛苦,却觉得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

    做群演可没有这种机会。

    他出演的《盲井》不出所料的没有通过总局的审查,只能走国际电影节路线。

    影片在柏林电影节拿到了一个艺术成就奖,西方电影人热衷于这一类的影片,导演李洋有了些名气。

    但对王保强来说,情况没有太大改变。

    《盲井》不能在国内上映,由于违规参加电影节成为禁片,好在导演和演员都不出名,处罚力度不大,就是罚款和写检查。

    主要是这种情况太多了,第六代导演成群结队的冲向国际电影节。

    只要不是那种主题思想有问题的片子,基本上是不让在国内院线上映,总局在这方面的管理比九十年代宽松不少,风气逐渐放开。

    王保强没有因为《盲井》一炮而红,不过也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了。

    冯晓刚和程晓东聊完,朝外围走去,他要抽时间到医院看看傅标。

    对于傅标的遭遇他感同身受,他自己就有心脏病,拍《大腕的葬礼》那会住过院,现在还随身带着急救药。

    在这一行工作,生活不规律,疲劳过度,都容易引起病症。

    冯晓刚一边走一边感慨,猛然间看到王保强,他对这个人有些印象,是自己公司的演员,就冲着王保强点了点头。
………………………………

第六百九十三章 娱记

    孟净坐在大巴车上,心里琢磨着今天的采访任务。

    她供职于《叁联生活周刊》,这是一家新闻文化期刊,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深受小资青年和知识分子的欢迎。

    杂志的特色是文化性与新闻性并重,力求使新闻具有历史的品格。

    说白了,就是怎么深刻怎么来,透着一股知识分子的清谈论调。

    今年是《叁联生活周刊》变革转型的一年,从半月刊变成周刊,从关注重大新闻事件转向了娱乐行业。

    这家杂志以前也报道娱乐圈的新闻,如今更加侧重这个方面。

    这个转型是无奈之举,为了抢占市场,迎合读者的需求,不让杂志继续亏损。

    和其他娱乐媒体的关注点不同,《叁联生活周刊》即便报导娱乐新闻,也要加入点深刻的东西在里面,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格调。

    比如《小雪的大冒险》,其他媒体关注八个亿的投资和演员的情况。

    《叁联生活周刊》能扯到英国文学,顺带对比一下国内文学的现状,再谈到电影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他们的口号是,就算是一名娱记,也要做有品味和文化的娱记。

    孟净就是这样的一名娱乐记者。

    她两年前加入《叁联生活周刊》,不算新人,也不是老资格,在娱记圈子里刚刚出头,有了点名气。

    今天是《英雄》剧组对媒体开放的日子,允许探班拍照,半个小时的采访。

    自从《英雄》筹备以来,除了一次开机发布会,一直处在封闭的状态。

    一方面是专心拍戏,不受外界打搅,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持一种神秘感。

    《卧虎藏龙》是小说改编成电影,大家知道故事情节,没有必要保密。

    《英雄》投资一亿五千万人民币,聚集了一批国内最优秀的演员,冯晓刚执导,这些因素吸引着大众的关注。

    越是神秘越能激发民众的好奇心。

    娱乐记者为了报刊杂志的销量,也会费尽心思的挖掘《英雄》的内幕和新闻。

    可以说,《英雄》的主创人员都是他们重点追踪的对象。

    不过,剧组的预防措施做的相当到位,演员进组后吃穿住行都由剧组负责,隔绝了和媒体见面的机会。

    就连冯晓刚前往医院探望傅标都是偷偷摸摸。

    这不是说《英雄》不宣传,而是要按照好梦公司的节奏宣传。

    时不时的对记者开放,给上一点宣传材料,保持话题热度,到了影片上映,再来一轮大规模的宣传攻势。

    孟净的年纪不大,心气却不小。

    她采访过不少演艺圈的知名人物,风格偏于理性,稍微带点嘲讽和刻薄。

    她认为自己虽说是娱记,但应该用冷眼旁观的心态看待这个圈子,不盲从不迷恋,也不厌恶,就是客观的报导。

    不论采访对象是不是大腕儿,该问什么就问什么,不回避。

    话是这么说,不过她对今天的采访对象还是有些头疼。

    这恐怕是娱乐记者共同的看法。

    如果说起国内的娱乐记者最不愿意采访的明星,前三名一定是姜闻、陈导明和王志闻,这三人不按套路出牌。

    姜闻面对记者咄咄逼人,经常把记者反问的哑口无言,采访像是打仗。

    陈导明非常严肃认真,总是习惯性的纠正记者提出的低级问题,顺便对记者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像是上课。

    比如你们娱记要有文化,要有社会责任感。

    王志闻更是出名的难搞,面对记者老是板起面孔,还质疑记者的专业性。

    如今这仨人凑在一块儿拍戏,娱乐记者的内心是崩溃的。

    记者不是说真的不想采访,这仨人每一个都是大新闻,只是有些担心。

    他们既想拿到独家新闻,又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在来之前,对自己要提的问题再三琢磨,做足功课。

    孟净看着本子上自己要问的问题,感觉还可以。

    眼下读者最关注的是《英雄》能不能像《卧虎藏龙》那样登上奥斯卡,这个问题想必很多记者都会问。

    还有《英雄》和《卧虎藏龙》的不同之处和票房预期等等。

    孟净觉得这些问题问的太早了,让导演和演员怎么回答,再说,老是把两部电影拿来比较,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她的切入点是故事和演员。

    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一帮国内最优秀的演员在这个故事里的位置,发挥的空间,这才是电影的根本。

    姜闻、陈导明、王志闻、俞菲鸿和徐晶蕾,这是超豪华的阵容。

    孟净有些遗憾,她更希望来一次专访,对导演和每位演员单独采访,挖掘《英雄》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

    好梦公司拍这部片子是跟风还是有志于让国产大片走向世界。

    公司老板林子轩和电影主创人员内心的真实想法。

    但她知道这个可能性不大,《叁联生活周刊》和好梦公司的关系不太好。

    由于要坚持格调,她对《我的野蛮女友》进行过嘲讽,认为那是一部平庸煽情的商业片,导演向市场妥协,失去了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诚恳态度。

    批判票房大卖的商业片容易引起知识分子群体的共鸣。

    同时,她对葛尤的《卡拉是条狗》赞誉有加,文艺片才是小资人群的最爱。

    孟净知道自己的读者是哪类人,她写的东西要和杂志的风格保持一致。

    好梦公司有自己相熟的媒体和记者,即便有专访也会交给那些记者。

    这是孟净郁闷的地方,好梦公司已经成为内地娱乐圈的风向标,这两年娱乐圈的大新闻几乎都和好梦公司有关。

    拿不到第一手材料和独家采访,怎么能在娱记的圈子里出人头地。

    她最想采访的还是林子轩,林子轩可是这个圈子里的风云人物,从九十年代至今,林子轩既是亲历者,也是创造者。

    采访林子轩,就是揭开这十年来国内影视行业的发展史。

    对于娱乐记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或者说,只要拿到林子轩的专访,就能一战成名。

    只不过,林子轩的专访极少,九五年年底,在《当代电影》上曾经有过一篇对林子轩的专访,那时好梦公司刚刚站稳脚跟。

    事实证明,那篇专访很有前瞻性。

    认为好梦公司为民营电影公司找到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值得借鉴。

    孟净在心里给自己定下目标,她要拿到林子轩的下一个专访。
………………………………

第六百九十四章 片场

    孟净来到京郊怀柔的影视基地,经过检查后进入了《英雄》的片场。

    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影视基地,由京城电视艺术中心负责管理。

    虽说艺术中心这两年在走下坡路,不过仅是影视基地的收入就足以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这是李虹的业绩之一。

    好梦公司的影视剧大多在这个基地拍摄,都是老交情了。

    影视基地为《英雄》剧组提供了各种便利,包括搭建一座古代的宫殿,改造各种设施,派人隔离片场,不允许外人进入。

    光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用了小半年。

    当然,影视基地也有收获,电影拍完后,这些宫殿设施都成了基地的产业,可以反复使用,或者设为景点供游客参观。

    《英雄》剧组在影视基地的拍摄接近尾声,下个月前往敦煌拍外景。

    这是剧组对媒体开放的主要原因。

    一旦出外景,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在离开京城前,宣传一拨。

    孟净和其他记者一起进入片场,看到数百名穿着黑色盔甲的士兵正在操练,一边喊口号,一边迈着步子。

    声音和动作整齐划一,有一种凛然的气势。

    “他们已经练了将近两个月,姜导还不满意,说是没有杀气,不够剽悍。”好梦公司的宣传人员介绍道,“如果还不行的话,那只能等剧组拍完外景再补拍这一段了。”

    姜闻在剧组里除了是演员,还挂了个艺术指导的头衔。

    《英雄》说是冯晓刚执导,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