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宋不靠谱-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忠峰呵呵一笑,不再使力相挽,勉强受了半礼,却开口赞道:“贤弟看似读书人,这气力却着实不小。”

    “几斤笨力气而已,大哥快坐。”孟九成把王忠峰让进座位,心中不免得意,脸上便微有表露。

    王忠峰看在眼里,与孟九成又喝了几杯酒,方才语重心长地说道:“虽说贤弟力气不小,但要学好王家枪,却还要打熬身骨。须知王家枪讲究的是力猛枪沉,与那力巧枪快的路数大有不同。”

    明白,要不怎么号称“王铁枪”呢!俗话说:一力降十会。孟九成对自己的饭量很有信心,力气嘛,按照后世的科学锻炼方法,应该不是太过困难吧?

    “贤弟适才与泼皮厮打,不知使用的是哪家拳法?”王忠峰与孟九成的关系亲近起来,既是疑惑又是好奇地问道。

    孟九成嘿然一笑,说道:“哪里有什么名字,只是胡抡乱打罢了。那个牛二,又会什么拳脚,不过是众人怕他泼命麻缠,不敢招惹而已。”

    王忠峰点头称是,街头的泼皮无赖没有几个有真本事的,仗着自己烂命一条,大家不与他一般见识,日久便惯成了行凶、撞闹无人敢惹的毛病。若要真的厮打拼命,平常的农夫也能将其打翻。

    喝着酒,吃着菜,孟九成又问起了北地的情况。虽然以前也听王忠峰说过一些,但却不是非常详细。此番经王忠峰通盘讲述,结合记忆中的历史,孟九成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脉络规划。

    嘉定四年(1211年)成吉思汗以报父祖世仇为名,聚众誓师,大举侵金。七月,蒙古军相继击败金兵于抚州(今河北张北县)的乌沙堡及险峻的野狐岭(今河北万全县境),接着拔宣德,陷德兴,取居庸关,进逼中都。

    嘉定七年(1214年)五月金迁都汴京。成吉思汗以金迁都违约,再度发兵南犯。直至嘉定八年(1215年)秋,蒙古军攻破的城邑就有八百多处,黄河以北的土地几乎都沦于蒙古铁骑之下。

    蒙古兵马以杀掠为主,铁骑所到之处,“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掠夺之后,蒙古兵随即离去,致使社会呈现真空状况,除了部分地区由金朝派官镇守外,当地土豪,地主乃自相团结,组织武装力量,以求自保。于是两河,山东地区,无论强悍者或狡黠者,莫不掀起叛金活动,史称:贞佑之乱。

    山东淮海地区向来是宋金间的主要战场,在此地的汉人,不论是受到宋廷的鼓励或出于自发性,其叛金活动久有传统。

    趁着金国势微,山东、河北百姓纷起反抗。而成吉思汗与拖雷所率领的蒙古军相继攻陷济南、益都、登、莱、沂、密诸州,山东地区因蒙古掠夺战术的骚扰而满目荒残,各地豪杰趁机蜂起,使得叛金势力更形壮大。规模较大的的起义军,山东益都有杨安儿,潍州(今山东潍坊)有李全,沂蒙山有刘二祖,河北有周元儿等。

    正如《金史》所说:“自杨安儿、刘二祖起后,河北残破,干戈相寻,其党往往复相团结,所在寇掠,皆衣红绵袄以相识别,号红袄贼,官军虽讨之,不能除也。”

    孟九成说了讲述,又参照历史,对王忠峰问道:“依大哥来看,这红袄军能持久吗?”

    王忠峰沉吟了一下,轻轻摇头,说道:“叛金义军虽多,但人多势散,没有稳定钱粮,又互不统属,恐被金军个个击破。”

    孟九成点头,深以为然。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叛金或投宋的都是各自拥有武装力量所组成的团体。虽以归宋为名其中真心归宋、深明民族大义者不多,多半是在战乱、饥荒中,为求生存或图利,而揭起拥宋的旗帜,实质目的是为了获取财物与粮食。

    当然,如果用之得当,北地汉人勇敢好斗,又熟悉华北地理情势,是可以作为宋廷恢复故土的先锋。可惜,历史上宋廷防内甚于御外,对北人猜忌疑惑,终酿成北军之乱,使其反成为蒙人灭宋的汉军,位列蒙古、色目人之下,排在第三,在最底层的南人之上。

    孟九成觉得自己并不是无缘无故来到这个南宋的,或者是平行空间,或者是时光倒流,深究并无意义,但奋斗依然是主题。而他对人生的规划,现在看起来还是大有希望的,尽管现在还是在布局和想象。

    时势造英雄,这话本不算错。但真正的英雄,都在时势未到时懂得养精蓄锐,充实自己,等待时机。反正,不论自己以后是不是英雄,但孟九成能把自己当作英雄总比当作狗熊来得好得多。

    况且,孟九成已经觉察出了自己的异样,和那个脏臭的乞丐所说的差不多,还真象是身上有鬼。但孟九成对这些还有待于时间来验证,也并不急于再去领教乞丐身上自带的生化武器。

    此时,六巧和王义勇整治好菜疏果品,一并端上来,孟九成和王忠峰愈发喝得酣畅,谈天说地,一小坛酒喝个净光,两人还只微醺,意犹未尽,直议论到很晚方才各自去休息。

    ……………
………………………………

第十三章 摸底测验,心中暗许

    夜色柬珊,知县贾涉在书房内正秉烛夜读,时而又提笔书写。

    嘉定八年(1215年),邻近金境的宝应县有县令遗缺,中书省命当时的万安县丞贾涉知县事。贾涉到任后,感于宋金情势紧张,恐战事再启,为早绸缪,请求筑城以固边。

    任职时短,城未开修,贾涉便以母丧丁忧。此番宋金形势再为紧张,朝廷再度起复贾涉为宝应县令。也就是说,这是贾涉第二次知宝应县事。

    再度任职,县近边境,贾涉依然是初衷不改,不断向上官建议组织民团,训练民兵,筑城御边。其时,主管淮东安抚公事的应纯之也积极在淮东沿边推动筑城,对贾涉之议十分赞赏,给予支持。

    虽有上官的支持,但贾涉想成事,依然是有困难。首先,筑城不是小事,钱粮耗费不少;其次,郑家庄的郑宾卿,以及其他一些贼盗不除,便如哽在喉,难展拳脚;再有北人因战乱不断南下,如何处置,保证社会安定,也是一件难事。

    而这前两件事情要解决,几乎都要着落于县吏身上。胥吏不廉,上下手脚,征纳赋税便打折扣;胥吏贪赃枉法,私相放纵,那郑宾卿等人才能逍遥至今。

    至于北地南渡的流民,贾涉已上奏朝廷,希望能以安边所没入宝应县的原属韩侂胄的顷田地,拨予北人耕种,并从中选拔精壮,以充民兵。

    说起来,历史上的贾涉虽有个臭名昭著的儿子,但自身还是很有才干的,且为了洗刷父亲冤情,前后费了十年的时间,不辞辛劳,奔走申诉,也可见其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从贾涉履任宝应县的种种处置,便能看出端倪。先是冷静观察,掌握民情县况,收拢贴己之人;然后才抓住把柄,罢黜贪污胥吏,腾出位置安插亲信,从而逐渐地全面掌握县政。

    当然,时间还显得仓促,贾涉的班底人手还显不足。特别是文人吏员,在科举正途的诱惑下,并没有太多的人才愿意入衙为吏。而死读书,没有真才实学的,贾涉却也看不上眼。

    所以,贾涉借着吏员出缺,张贴告示,准备募招吏员,充实班底。在公开考试之前,他要求报名参考的人员各写一篇策论呈上,算是一次摸底测验吧!

    秉烛夜读,贾涉可谓勤事,但看过考生的数篇文章后,他却是摇头多,赞赏少。

    对贾涉来说,这也不算意外。读书人立志的是科举,读的自然是四书五经之类,涉及到狱讼法律、税赋算术等专业,那肯定是不熟不懂;而少数专业较熟的,却又学识欠佳,文笔拙劣。

    要知道,大多数胥吏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学得工作所需的基本文书和算数技能。他们对于繁文缛节的了解,一部分是从工作中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另一部分则是得自其亲戚或其他人的私下传授。

    但胥吏之所以能够在制度中操纵自如,却显然是有效地掌握了应用心理学的原理,且对当时的政治气候有比较透彻的了解。通俗地说,胥吏不仅专业精通,而且善于迎合上官,体会朝廷的大略方针,比那些只会四书五经的科考正途出身的迂腐文人,更加如鱼得水。

    当然,官吏殊途。尽管南宋时也有胥吏晋升官职的规定,但胥吏的前途并不光明,少数晋为官的也受到排挤。而大多数的胥吏则长久在县中差使,凭你上官如何调动,他却能稳坐钓鱼台。

    贾涉放下文章,揉着太阳穴,闭目养神了一会儿,正待继续阅看,却听见敲门声响起。

    通报之后,承差魏应能进了书房,向贾涉禀告事务。他是贾涉的亲信,前些日子领了机密任务出外去办。

    魏应能进了书房,施礼已毕,向贾涉禀告了查访的结果,“回相公,据小的暗中体访,那郑宾卿确是为恶一乡。庄中除了有上百悍勇庄客外,家中还私养贼盗数伙,有陆上行劫的,也有水上抢掠的,杀人越货,坐地分赃……”

    贾涉听完之后,沉吟了片刻,说道:“此人枭獍为心,豺狼成性,我早知之。一是不得其实迹,轻易举动,吾辈反为所乘,不可不慎!二则是县中武备尚自不足,若是被其知觉,先来下手,非同小可。今番缉探,既获数名贼盗名字,便可按图索骥,从中突破。嗯,你访着了此宗公事,功劳不小,本县自有赏赐抬举,但在外边,却不可走漏一毫风信。”

    “谢相公赏,小的敢不用心任事。”魏应能躬身拜谢,贾涉又慰勉数语,方才让其自去休息。

    贾涉在书房内思索良久,觉得时机尚不成熟,只能暂时隐忍。叹了口气,他又拿起剩下的几篇文章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贾涉咦了一声,神情肃正起来,很注意地看了看这位参考者的名字、年龄等资料。

    这篇文章正是孟九成所写,文采也只一般,可内容却与那些不痛不痒的文章差别极大,读之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也并不算如何独出心裁,但对大形势的判断,以及对筑城固边、安定县境、招募民兵等的建议,令贾涉颇有知音之感。

    其实,孟九成能写出更加具有创见的文章,但锋芒毕露恐不是好事。你的意见或建议,应该跟领导相近,但要比领导差一些,留出让领导批评指正的余地。这样,一来显得领导更有见识,二来也要让领导看到你的思路和才干。

    比如现在,贾涉对这篇文章便颇为赞赏,给他的感觉是:“不错,与本官想得差不多,虽不尽善尽美,可这般年纪有如此见识,已是颇为难得了。假以时日,多加提携指点,当是人才无疑。”

    孟九成的这番心思果然没有白费。调查研究,投其所好,再加上他对历史的记忆和后世为人处事的技巧,立刻便让贾涉心中暗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九成,孟九成?是不是在街上有过一面之识的那个少年?贾涉心中猜想,再看孟九成填报的年龄履历,心中已经肯定了七八分。但他还不敢十分确定,只是提笔在其文章上进行修改,并决定见面如合心意,便募其为吏,好生提携。

    …………。
………………………………

第十四章 苦练武艺,报考吏员

    天刚有点蒙蒙亮,院中的呼喝声,便打破了那晨时美妙苍茫的寂静。

    “刺!”

    “戳!”

    “点!”

    “扫!”

    “挑!”

    王忠峰口中呼喝,一招一式地教着孟九成。

    孟九成紧身短打扮,一丝不苟地随着王忠峰的姿势移步出枪。

    王忠峰只说是点拔端正,不肯居师礼,在孟九成猜想可能是封建思想作祟。通常什么祖上流传的武功、技巧之类的,是绝对不可外传泄露的,还有类似什么传子不传女的讲究。

    对此,孟九成很不以为然,一家一姓闭门造车地摸索效率很低,而且也很容易失传,无论从发展还是保存的角度看,打破壁垒、博采众长才能够发扬光大不是。

    但孟九成却并没把这话说出来,而且王忠峰教起来也是非常认真。先是理论铺垫,让孟九成知道王家枪的要领。听完细致,孟九成对王家枪法更加钟意。

    与街头把式不同,王家枪的动作古朴、简易,没有多少花哨的动作,比如抖枪花之类的。从这方面来讲,王家枪更接近于战阵实战,讲究招招制敌,一击必杀。王家枪还有更加独特之处,就是将防守和进攻两动融为一体,攻防一次完成;防中带攻,攻中设防,使敌人无还击之机。

    战阵厮杀,白刃格斗,生死决于一瞬,一冲一突便要分出结果,自然要简单实用。对此,孟九成尽管没经历过,也知道血腥战场和比武较量是完全不同的,动作越花哨、好看,可能死得越快。

    所以,他对王忠峰给他一根硬棍当枪,练起来只是力猛枪直,便没有丝毫抵触,甚至连疑问都不提出。

    “眼与心合,气与力合,步与招合。”王忠峰蹬腿扭胯,虎虎有力地刺出一枪,转头给孟九成解释道:“招式好学,但没有雄厚的臂力、腰力、腿力,以及灵敏的步法,十分威力便只能使出一两分。”

    “明白。”孟九成用力点头,吐气开声,一枪刺出,“杀”字也呼喝出口。

    这个道理不难懂,七八岁的小朋友和身强力壮的大叔,同样会招式,但效果却差之千里。力气小了,人家随手一拔一挡,你的枪就刺不着了;力气大呢,对手拔之不动,招数简单却也不易破。

    王忠峰教完几个简单动作便停了下来,看着孟九成练习,不时指点动作缺陷。孟九成练得极为认真,半个时辰后才收住,已是汗透衣裳。

    “贤弟的基本功还要勤加练习,象胳臂、腰膀、手掌、指抓力以及下盘腿部根基的稳固力,可以通过马步提抖石锁、马步千斤卷、马步与移动步抛接沙袋、拧转石橹等方法加以训练。”王忠峰递给孟九成汗巾,提出了合理建议。

    “石锁、石橹等应用之物,小弟今日便去买来。”孟九成擦着汗,说道:“冰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