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种师道从容不迫的说道:“回禀皇上,众位大人说的最多的也就是两件事,是战还是招安。以老臣之见,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李少卿之前曾经提及过,派遣大军镇压,然后再派遣招安使前去,实际上老臣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刘大人所言又不无道理。”

  “故而,老臣以为可以如此办,朝廷派遣一位招安使前去,与宋江等人见面。另外,皇上再下一道圣旨命令张叔夜从旁辅助,必定可以兵不见血刃的招安。如果宋江等人冥顽不灵,到时候可以采取行动,不必动用大军前去,以免天下百姓耻笑大宋无人。”

  宋徽宗点点头,皱着眉头,道;“那么何人前去招安呢?”

  招安使要体现出宋徽宗对他们的重视,官职不能小,以免宋江等人觉得是一种侮辱。但是,又不能是武将,以免被他们误认为是挑衅,充满敌意。因此,宋徽宗才会有此一问,皱着眉头,苦恼不已。

  “臣愿意前往!”李纲躬身请命道。

  “你!……”宋徽宗摇摇头,道:“你乃是一介文人,真的出现什么事故,没有自保能力。若是有什么三长两短,搭上朝中大臣的性命,更是不能这样做。朝中大事还少不了你们,必须重新选择!”

  赵构说道:“父皇,儿臣愿意前往!”

  宋徽宗想也不想,直接了当的拒绝道:“你也不行!”

  “父皇,您且听儿臣说完!”赵构躬身说道,“儿臣乃是当朝二品大员,又是郡王,唯有儿臣前去方能说明朝廷足够重视他们一行人,是真心实意的想要招安。再说了,就算有什么事情,儿臣也可自保,他们伤害不了儿臣。”

  宋徽宗皱着眉头,严词拒绝道:“你尚未加冠,虽有官职在身,又有郡王的爵位,前往盗匪窝里,要是有任何的三长两短,朕又有面目面对天下百姓。朝中大臣谁都可以去,唯独你不行。”

  种师道沉思片刻,出声道:“启奏皇上,臣以为郡王担任招安使可行。”

  宋徽宗面色不悦,面色渐冷,种师道面不改色,他是如实相告,并无任何的偏见,正声道:“正如郡王刚才所言,他是朝中枢密使,掌管朝中行政大权,一定程度上皇上要是派遣郡王前去,反而可以代表是皇上的意思,另外他的身份想必也是一大助力。但是,郡王年仅尚有,还未加冠,需要其他人陪同才行,否则独木难支。”

  种师道不带任何偏见,据理力争,这是他行事的风格,宋徽宗也明白,又无法说什么。毕竟,他也是忠心为国。于是,众人纷纷附和,高俅更是巴不得赵构前去。这样的话,朝中大臣就无人敢于自己明面上争斗了。如果赵构在水泊梁山出事,那便更好了,这样一来高俅便可以权倾朝野,宋徽宗照样对他委以重任。那个时候,他再率领大军平定叛乱,又是大功一件,必然会得到加封,这样就可以继续呼风唤雨了。

  赵构坚定不移的前往水泊梁山,也是想亲眼看看传记中的宋江等人如何模样,是否真的非常神勇。另外一件事,卢俊义等人也在其中。毕竟,他是自己的师兄,赵构不得不前往。如果出现问题,到时候又是大宋的损失,其他人的本事兴许有些夸大,不过卢俊义得到周侗的真传,学得一身枪法,必定是良才,可堪大用。

  因此,赵构此行势在必行,任何人都阻拦不了他的决定。迫于无奈之下,宋徽宗只能答应赵构前往盗匪的地盘,招安宋江等人。并且,宋徽宗还给予赵构调兵遣将的兵权,以备不时之需。


第八十六章 招安使团,前往梁山


  纵然宋徽宗心里有千百个不愿意,他不愿赵构冒风险。在他的心里,还是护犊情深。虽然他是一国之君,也是身为父亲,也不愿让自己儿子涉险。只不过,赵构毅然决然,心意已决,朝中大臣纷纷赞成,无奈之下只得同意。

  “构儿,你真的决定要去招安?”众人退下后,宋徽宗留下赵构,和蔼地问道,满脸的惆怅。

  赵构点点头,回禀道:“父皇,儿臣决定前去招安。此乃国之大事,儿臣理应为父皇分忧。”

  宋徽宗叹息一声:“朕知道你心意已决,还是有些担心。水泊梁山乃是盗匪聚集地,麾下喽啰众多。若是有什么三长两短,那可如何是好?”

  赵构正声说道:“父皇,儿臣的武艺您大可放心!朝中大臣唯有我前去最佳,在那里还有师兄等人,就算宋江出尔反尔,也不会有性命之忧。”

  “父皇,宋江等人聚众叛乱于大宋有害无利。若是他们声势浩大,必定会引起其他人反叛的心思,唯有悄无声息的处理此事才行!”

  “为了大宋能安享太平,赵家江山社稷,儿臣不得不前去。再说,儿臣弃文从武,便是为了领兵作战,这一天等了太久;儿臣还有一事,望父皇准予!”

  宋徽宗说道:“你说是何事?”

  “儿臣此去山东,想要带几人前去!”赵构开门见山地回道,“岳飞以及他的三位兄弟,与我同行,不知父皇能否答允?”

  “准了!”宋徽宗知道岳飞等人与他是同门师兄弟,也知道赵构吩咐岳飞等人保密的事情,一听是这个,想也没想就同意了,另外赵佶又说道:“就算加上他们四人,人数还是少了点,再说那个牛皋又重伤,不如这样,朕让刘琦、杨沂中,以及吴璘与他们同往,再派千人禁军由你统帅。”

  赵构想了想,觉得自己的父皇考虑比较周全,也就欣然答应下来。然后,赵构便转身告辞离开。

  此时,天色渐渐的明亮了,赵构心里也清楚此行只准成功,不许失败。如果招安失败,朝中大臣必然又是一番争论,就连大宋江山都岌岌可危,有了宋江等人开头,又声势浩大的话,其他地方也会相继出现起义,必须将这样地事情扼杀在摇篮中。

  “皇兄,你真的让构儿一人前去,不需要山庄中人从旁协助?”赵构转身离去片刻,一道黑影翩然而至,与宋徽宗并肩而立,幽幽说道。

  宋徽宗叹息一声:“朕何尝愿意让他冒险,形势所迫不得不为之。以构儿的武功,就算谈判破裂,也不会有任何危险,总有一天他还是需要自己的力量处理问题,这样也算是一个考验。朕根据你调查来得结果,让这些人陪同构儿一同前去,想必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赵似沉默片刻,道:“希望此行一切顺利!”

  当初,赵构呈交上的一份中举的名单。宋徽宗便让赵似前去查他们的底细,经过调查卷宗,赵佶知道杨沂中的身份。赵似看得上的也就寥寥数人,其他人都被他排除在外。赵构又请命前往山东,宋徽宗便根据得到的情报,让刘琦等人全部跟随赵构一同前行。

  宋徽宗知道赵构朝中没有任何的势力,就算整合了枢密院,还是无法与高俅对抗,唯有扶植势力。赵佶让这些人一同前往,一来是考验这些人的能力,二来也是给予赵构机会,收拢人心。若是赵构能够招安成功,那么宋江等人必定感恩戴德,一并纳入他的麾下,那时与高俅分庭抗衡也不遑多让了。

  次日,宋徽宗的旨意便下达,岳飞等人还没有正式进入皇宫,就被一道圣旨送往前线。岳飞等人心驰神往,他们是习武出身,岂能做文官,骨子里还是想要成为将军,驰骋沙场。岳飞、汤怀等人得知是与赵构一同前去,难掩心中的喜悦,连忙谢恩接旨。

  昨夜,赵构匆匆忙忙离去,说了一些难以理解的话;今日,又接到宋徽宗的旨意,岳飞、汤怀等人心里不禁猜测赵构匆匆离去必是为了此事。于是,他们几人收拾细软便出门,牛皋的身体经过调养生息,能够走路,想要动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行。但是,圣旨上也让他一同前往,牛皋高兴坏了,就算圣旨上没有让他前往,他也会一并前往。

  与此同时,吴璘、杨沂中等人都接到圣旨,他们也稍稍准备便出门了。但是,刘琦接到圣旨那一刻,惊讶的不是他,而是刘仲武。他不明白自己的儿子为何一同前往,只知是赵构前去,不知何时牵扯到自己的儿子。

  “圣旨已经下达,你只有欣然前往。如今,你是今科武状元,还未进入朝堂就被派往前线,这样也好。身为武将,岂能坐在宫中,理应驰骋沙场才好。但是,你要谨记不要与广平郡王走得太近。”

  刘仲武皱着眉头,叮嘱刘琦。突然的话,让刘琦有些疑惑。当初,刘琦帮助于岳飞说话,自己的父亲回来后就把自己一顿骂,又是说他擅自参与武状元考试,又是批评他与岳飞等人走得太近了,这一切都让他满怀疑惑。

  刘琦反驳道:“爹,为什么我就不能与他们走得近。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好汉。再说,岳飞的武艺就连我都心生佩服,您不是自小教导孩儿要公私分明吗?为何,您今日如此说法?孩儿已经成年了,有自己的主见,我结交何人,您还管不着。”

  刘仲武怒吼一声:“臭小子,不要以为得了一个武状元,就敢在老子面前耀武扬威,要知道你的武艺还是老子教的,什么都不要问,也不要说,就按照我说的错就可以。如果你敢与他们走得太近,或是私交甚笃,当心老子打断你的腿!”

  刘琦见他的父亲以势压人,心里更是不服气,转身即走,懒得与他说话,走到门前又转身高声回道:“爹,孩儿入朝为官不过半日,还未正式走马上任便前往山东。在官场上,孩儿不如父亲,小时候你管不住我,大了你更加管不住我,我爱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什么样的朋友,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光明正大之人,又是同僚,年纪相仿岂能不结交。”

  刘仲武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怒气冲冲的提起手中的大刀就追了过去。不过,刘琦早已知道事情不妙,溜之大吉。刘仲武追到门口,刘琦早已骑着马飞奔而去,管家看见老爷提着大刀追赶九少爷,整个人都愣住了,不知他们两父子搞什么。

  刘仲武气呼呼的将手中的大刀交给了管家,所有所思的看着刘琦的背影,长长的叹息一声。刘琦不明白他的心思,管家追随在刘仲武身边也有数十年了,早已摸透他的心思。刘仲武让刘琦不要与赵构、岳飞等人结交,也是有苦衷的。

  岳飞等人与高俅势不两立,又年少气盛,冲动行事,刘仲武担心自己的儿子与他们结交,到时候被牵连。至于,刘仲武禁止刘琦与赵构走得太近,只因他一直都是代王拥护者。如果刘琦与他走得太近,必然会父子对决,要不就是他支持赵构成为太子了,这样与礼法不符,在他心里那是大大的不忠。并且,他也不想让刘琦过早的参与皇位之间的斗争。

  这些日子以来,刘仲武都听闻到赵构的传闻,也知道赵构的才能远胜赵恒。但是,在他的心里还是长幼有序,太子之位理应传给赵恒,而不是赵构。如果刘琦与赵构走得太近,那么他只能选择支持赵构。毕竟,他没有选择追随赵恒的门下,只不过是支持罢了,也不算背信弃义,只是心里那道症结难以解开。


第八十七章 抵达泰安


  赵构早已做好准备,等候着众人前来。宋徽宗让他带上一千名御林军,赵构也将这些人悉数集合在东门前,岳飞、汤怀等人率先前来,接着刘琦、杨沂中、吴璘也纷纷前来,组成的招安使团,年岁最小官级最高的是赵构。

  一眼望去,就算有千人御林军,平均年龄也不过二十。大宋开国以来,最年轻的枢密使,又是最年轻的当朝二品大员,也成为永载史册的光辉一笔。宋徽宗挑选出来的全部都是身手矫健,年纪在二十岁左右的,并未派出年长、资历颇丰的,一切都交给赵构一人掌控,以免影响赵构的权威,也使得这支使团完全由赵构说的算。

  从汴京出发到济南府,走陆路需要七天时间。一路上,赵构等人都能看见从济南府逃亡的百姓,只因战火连天。通过打听,赵构得知济南府已经有一半被宋江等人占领了。于是,赵构调整路线,不准备前往济南府,一路向东前去,直接抵达泰安军。

  泰安位于山东省中部,乃是泰山的所在地,又隶属于兖州袭庆府,泰安军隶京东西路大军。宋江等人已经与京东东路大军交过锋,京东东路大军溃不成军,又率领大军攻打京东西路大军。

  此时,京东西路大军乃是天章阁待制、歙州知州曾孝蕴,出身晋江曾氏。父亲曾公亮是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加封兖国公,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另外,曾公亮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武经总要》的编撰人之一。因此,曾孝蕴出身名门望族。大宋军队战斗力不差,错就错在军队将领没有实权,一切都有文官掌控。

  赵构等人进入泰安军中,曾孝蕴亲自相迎。赵构也知道曾孝蕴是忠臣,也是笑脸盈盈的回礼。当赵构进入营帐内,众人都坐下后,开门见山道:“曾大人,我前来想必你已经接到圣旨,不知曾大人以为如何?”

  曾孝蕴忠厚老实,颇有其父的风采,只不过他并非嫡长子,没有继承爵位,也不过是知州罢了。但是,赵构没有任何的架子,更没有摆官威,让他有些错愕,慌忙道:“回禀大人,依下官之见,宋江等人未必会接受朝廷招安。”

  赵构问道:“还请大人不吝赐教!”

  “根据探子探得情报,梁山叛军共有三十六人,除了人人知晓的宋江外,还有另外三十五。至于,他们的名讳,全部记录在册。”曾孝蕴取出一本名册,恭敬的交到赵构手中,顺势接了过来,他又继续说道:“三十六人中,有名有姓,有事迹的,只有十几人,其他人都是一些对外称呼,还有就是名讳,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时间紧迫也查无所获。”

  “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活阎罗阮小七,赤发鬼刘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