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大明-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殿下去了湖州,只要能稳住民心,别出乱子就成,其他的,可以慢慢的来。”
一直都是老好人的陈以勤笑眯眯的捋着胡须:“剿寇总有复燃时,可这大灾只要安顿下来,也就无恙了。”
“殿下无需做的多好,只需稳住就成了。”
陈以勤这才是看的最为清楚的,现在裕王做事,肯定是奔着皇位去的,虽然其性子温和,可不代表他不想坐上皇位。
且,裕王比景王大,哪怕只是这一个月,仅此,在这个长幼有序的年代,就占据大理的。
别看现在景王闹的欢腾,可这不过是表面罢了。
所以,现在裕王原本就占着先机,不必急于如同景王那般表现,只需要稳扎稳打就成。
“多谢先生指教。”
裕王冲着陈以勤拱手,看其态度,根本就不像是皇帝,这也是裕王身边有大臣围拢的最主要原因。
如此温和儒雅的殿下若是成了太子,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日子肯定要比现在好。
虽说裕王这边不求表现,可,也不敢在京城耽搁太久的,毕竟这牵扯无数灾民的事情,而且,湖州那边没了主事之人。
所以,接到圣旨的当天,裕王的车架就出现了,五百侍卫随行,不过一路上却没打什么仪仗,而是简装快行。
按照陈以勤等裕王府的人给裕王的分析,湖州那边要尽快敢去,若不然真出了事端,后果难料。
在第十天正午的时候,裕王的车驾总算是到了湖州边界,也是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归安。
而曾毅及孙坤还有归安县以县令为首的一众大小官员早以得到消息,再次恭候了。
“都平身吧。”
裕王从马车中走出,踏着凳子下了马车,身穿朱红服饰,目光炯炯的盯着跪倒在前的曾毅。
曾毅很好认,尤其是这次前来,从锦衣卫那边得到了湖州最近的情报,所以裕王一眼就认出了哪个是曾毅。
“谢王爷。”
以曾毅及孙坤为首的一众大小官员起身,这也是有规矩的,孙坤是目前湖州官职最高的官员,而曾毅则也大小算得上是变相的钦差了。
“你就是曾毅?”
裕王倒也直接,这一路上没别的事情,倒是对曾毅这个敢在京城酒楼公然谩骂严世藩的臣子起了兴致。
且,最为主要的,是当今圣上也对曾毅有几分兴致,若不然,岂会让曾毅来湖州查看。
“正是微臣。”
曾毅冲着裕王躬身,历史上记载,这位裕王可是日后的皇帝,而且,其脾气极好的那种。
“不错。”
裕王冲着曾毅点了点头,不知道这不错二字到底是指的什么,至于旁边的锦衣卫孙坤,裕王只是微微点头。
这也是正常,平日里锦衣卫就受惯了这种态度,已经习惯了。
裕王这已经算是好的了。
曾毅和孙坤两人在前,引着车驾前往乌程县,其他的官员,按照裕王的说法,该干嘛干嘛去,大灾之下,没那么多的礼节。
“你们两个很不错。”
乌程县的县衙中,裕王看过同知赵书元及知府董宣的供状之后,不由得夸赞了一句。
“这都是下官该做的。”
曾毅和孙坤两人可不敢居功的,有些事情,可以做,功劳是有,但是不能以此为傲。
“湖州如今的情况如何?”
裕王开口,看着曾毅和孙坤两人,脸上带着关切之色,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只要那同知和知府,则不是他裕王管的事情。
孙坤脸色略显尴尬,后退了半步,没有吭声,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他不知道该怎么说,要曾毅开口。
这也是正常,原本孙坤就不懂这些,真要他说,也说不出什么的。
“湖州一切安稳,不过,继续赈灾等一系列措施,只是之前下官及孙大人没有圣命,不敢私自行事,如今殿下既然来了,一切自然会好的。”
曾毅这话,虽然算是四平八稳的官面话,不过,也算是让裕王安心了,只要还没出事就成,其余的,只要赈灾开始,就会慢慢稳定下来的,出事的几率也就会消失的。
第四十七章 温和
“来时,本王见乌程县城内灾民甚多?”
裕王神情不动,双眼却是盯着曾毅的表情,虽说裕王待人温和,可毕竟是皇子,自然是有自己处事的标准。
“禀殿下,各县粮仓早以空无一物,如今虽然找回了赈灾的银两,可却没了粮食。”
曾毅满脸苦涩,冲着裕王拱手:“下官等没有圣命,不敢擅自行事,如今,殿下既然到来,还请殿下做主,尽快赈灾,以免发生大乱。”
曾毅这一番话,听的旁边站着的孙坤冷汗直流,最开始的那一句话到也没什么,可,这最后一句话,却有些像是逼宫的作用了。
甚至,一瞬间,孙坤都怀疑曾毅会不会其实暗中是景王殿下的人,若不然,岂敢这么对裕王说话?
果然,裕王神色微变,不过,其往日脾气就好,倒也没有真的动怒,只是一根手指在椅子上缓缓敲动,过了一会,方才缓慢开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曾毅微微躬身:“买粮,广开粥棚,殿下之尊巡视湖州,以安民心。”
若说之前曾毅的话似乎是有在逼宫的嫌疑,那现在曾毅的话,就是在一次让裕王变色了,只不过,这次却是有一股旁的意味。
“如何买粮?”
裕王双目盯着曾毅,只有这一个问题,如今大灾,那些富户真有粮食,估摸着除了留着自家用的以外,其余的也已经高价卖了或者藏起来了。
至于别的问题,裕王不是不问,而是只要有粮食,其余的问题就不算是问题,甚至,是在为他裕王争取民望。
“之前,孙百户已经让锦衣卫查明城中富户家中余粮,虽不多,可也足够支撑些许日子,这段时间,足以去别的地方买粮了。”
“城中富户家中的粮食,咱们也不亏了他们,以高出一成之价格购得,这让孙百户出面也就是了,万不敢劳殿下之尊。”
“国有难,百姓自当报国。”
曾毅神情冷峻:“那些想要借此大灾而发财者,绝对不可容。”
裕王神情有最开始的平和到曾毅说完,已经有些震惊了,并非是曾毅做出的安排,而是曾毅最后说的那句话。
“可若富户不卖,咱们总不能强取?如此,与强盗贼子有何区别?”
这才是裕王最为担心的,那些富户也不傻,官府给出高一成的价格在如今这情况下根本算不得什么。
若是他们自己卖,能卖出数倍的价格。
商人逐利,这种自损利益的事情,他们肯定是不会做的。
“商人逐利,平日里自有些许违法之事,这让锦衣卫查明也就是了,想来,有些道理,总是能讲明白的。”
曾毅嘴角含笑:“不知殿下以为何?”
裕王呵呵笑着,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难怪这曾毅胆敢在酒楼公然谩骂严世藩,这是有大才之人啊。
这一桩桩一件件,虽然有些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可偏偏,真要做起来,无人能说什么。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如今湖州的情况,这么做,是最为妥当的。
“可。”
裕王点了点头,刚才曾毅其实已经把话说的明白了,这些事,他这个裕王殿下不用出面,只需要背后点头就行。
而等开粥棚赈灾的时候,则他这个裕王殿下出面,到时候,可以收获民心。
裕王虽然温和,可却也聪明,已经隐约猜到曾毅这是想要朝着他靠拢的意味了。
虽说裕王不争,可这不过是他的性格如此,其实,内心深处,他何尝不想登上那九五之位。
只不过,并不是任何一个臣子都能靠上裕王的。
裕王和景王不同,景王因其在出生上比裕王少了一个月,失了大礼,且景王脾气残暴,冷酷,任何靠拢景王的臣子,景王都会点头。
这些臣子的过往景王根本不问,只要他们是来靠拢的,景王都接受。
可,同样的,景王对下面的这些臣子根本没有任何的感情,随时都能牺牲这些臣子换取足够的利益。
可裕王却不同,裕王重感情。
但是,裕王不轻易接收臣子,必须是能够得到他信任的,且人品合适的方可。
“孙百户先退下吧。”
裕王冲着孙坤挥了挥手,意思很明显,想要单独和曾毅说几句话。
羡慕的看了曾毅一眼,孙坤行了一礼,然后退了下去,没法子,他也知道,在政务方面,他的脑袋不如曾毅。
尤其是刚才的那一番说辞,更是实用。
且,他锦衣卫原本就不受人待见,除了皇帝外,就是皇子也不愿多和锦衣卫接触,生怕皇帝那边不乐意。
天家无父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曾大人到是好谋算。”
等孙坤退下之后,裕王冲着曾毅竖起了大拇指:“怕是湖州这边的事情,曾大人胸中早有打算了吧?”
曾毅不敢自得,现在可还没抱住裕王这大腿呢。
“臣这不过是些许小计罢了。”
曾毅苦笑,冲着裕王躬身:“若不这样,臣实在想不出别的什么法子了,只是,这法子,还要殿下您坐镇方可。”
裕王微微一笑:“准了。”
说完这话,裕王指着旁边的椅子,笑着道:“曾大人也请坐下。”
“本王初来湖州,有些事情,还是要向曾大人请教的。”
裕王冲着曾毅拱手。
若是不知道裕王脾气的,肯定会被裕王这态度吓一大跳,可若是了解裕王的,就会对此习以为常,
裕王实在是太谦虚,太过随和了。
而曾毅虽然从历史上了解过裕王,可那不过是文字罢了,并没有真的接触过,虽知裕王谦虚,可还是被裕王的态度吓了一大跳。
“殿下折煞下官了。”
曾毅屁股刚刚挨着椅子,就弹了起来。
“坐下,不必这么客气。”
裕王冲着曾毅温和的笑着:“本来来此,也是为了赈灾,说起来,咱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哪那么多的礼节,又不是在京城。”
“日后在湖州,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和本王说,咱们可以商量。”
第四十八章 拟个章程
原本锦衣卫这边就已经提前打探好了城中富户家中存粮的情况,只等有人点头,然后就行动了。
如今,裕王来了,而且裕王已经点头,不过半天的时间,城中各富户家中的粮食已经被运进了湖州府的粮仓当中。
当然,银子也是真的用了出去,比平时市价高出一成的价格。
在多的,肯定没有,谁不同意,没问题,锦衣卫好好和他讲讲道理,有把柄的说把柄,没把柄的,可以,以后还想干不想了,官府没事找点事给他们就足够他们吃饱撑着了。
这种情况,其实往常官府是不愿意做的,可是,曾毅却不在乎。
对于这些个富户们,他们正常情况下,哪怕粮价翻几倍都无所谓,可是,这种大灾的情况下,绝对不能如此。
至于公平与否等,曾毅可不管这么多的。
“看来曾贤弟是早有准备啊。”
看着粮仓内一个下午就堆积了一半的粮食,裕王心情大好,原本路上还想着来了湖州以后该怎么开展赈灾呢。
结果,这早就有人把主意法子给想好了,万事俱备,就等着他这个主事之人来点头,当然,并非是在等他裕王,只要是能有权力点头的就行。
当然,若是换了旁的官员来此,未必会点头用这法子的。
裕王心情高兴之下,竟然称呼曾毅为贤弟了,这对于谦逊温和的裕王而言,到也算不得什么,可却着实是表明了一种态度。
曾毅连连躬身嘴里称着不敢,把一旁的孙坤看的羡慕不已。
“私下里没那么多规矩的。”
裕王笑着,双手扶起曾毅:“难不成,就不能本王私下里有朋友不成?”
裕王这话说的不假,如今不是开国年初,若是开国年初,皇子和那些个开国功臣之子都是以兄弟论称的,甚至,皇子面对开国功臣,私下里也是以叔伯相称呼的。
当然,这只是私下里,正规场合肯定不行的。
但虽然不是开国之初,可裕王这里,可是没那么多规矩的。
“这么多粮食够么?”
裕王眉头皱着,看着曾毅。
“不够,远远不够。”
曾毅摇了摇头:“如今已经是该要育苗播种的时候了,不敢耽误,若不然,这大灾的后果可要拖一年之久。”
“如今,只能是保证下面灾民不被饿死,然后分发种粮及工具,让各家各户赶紧开始播种。”
“万不可耽误了这季节,若不然,事情更大。”
曾毅说的这个,其实很简单的逻辑,要是能赶上种植季节,那等收货以后自然无恙,可若是赶不上,那不必多说,要熬到明年收货,这中间的时间跨度可想而知。
“贤弟有何良策?”
裕王眉头皱的更紧,这可不像是现在弄些粮食来就能解决的事情了。
“先稳民心。‘
曾毅沉声道:“民心不稳,万事皆休。”
“民心稳住后,每家每户发种子,若是没工具的,官府这边可提供一些,不过想来,就算是大水,这些种地的工具不该毁多少的,倒是不会缺多少。”
“剩下的,就是买粮,然后分发各县,让各县开粥棚,持续到秋收。”
曾毅说的,也就这么多了,别的并非是曾毅没想到,而是想到了可提出来也没用,这个朝代,赈灾也就是到这个地步了。
这个时候,曾毅甚至有些理解长兴那边粥棚的做法了,不是粥太稀,而是根本没米,至于那伙夫的态度,任谁一天天的面对那么多人,怕都是好不起来的,当然,那伙夫的态度肯定也有些过了。
这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任何事情,不亲身经历其中的难处,终是不会理解的。
而且,如今这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