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皆保其守成之M,人亦少有新环境、新经验。以前之思想,其博大精深,又已至相当之程度。故此后之思想,不能不依傍之也。
不过在此时代中,中国思想,有一全新之成分,即外来异军特起之佛学是也。不过中国人所讲之佛学,其精神亦为中古的。盖中国之佛学家;无论其自己有无新见,皆依傍佛说,以发布其所见。其所见亦多以佛经中所用术语表出之。中国人所讲之佛学,亦可称为经学,不过其
所依傍之经;乃号称佛说之经,而非儒家所谓之六艺耳。
中国人所讲之佛学,为中国思想界中之新成分,宋明时代之经学家亦引之人经学。故谓中国无近古哲学,非谓在中古、近古时期中,中国思想,全无新成分,亦非谓此后中国哲学家,全无新见。历史之时间,绝不容人之常留于完全同一情形之内。即自汉以后,讲孔子,讲老子,讲庄子,以及讲其他古代哲学家之哲学者,其理论比孔子等原来之理论,实较明晰清楚。其理论所依据之事实,亦较丰富。新见解亦所在皆有。上篇所说历史是进步的(第一篇第一章第十一节),现在仍完全可适用。此等哲学家之新见,即此后之新酒。特因其不极多,或不极新之故,人仍以之装于上古哲学,大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因此旧瓶又富于弹力性,遇新酒多不能容时,则此瓶自能酌量扩充其范围。所以所谓经者,由六而增至十三,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受宋儒之推崇,特立为〃四书〃,其权威且压倒原来汉人所谓之六艺。即中国人所谓佛学,其中亦多有中国人之新见。盖中国人与印度人之物质的精神的环境皆不同。故佛学东来,中国人依中国之观点,整理之,选择之;解释之。在整理选择解释之时,中国人之新见,随时加入。此即中国人在此方面所酿之新酒也。然亦因其不极多或不极新之故,故仍以之装于佛学之旧瓶内,而旧瓶亦能容受之。即如禅宗之学说,在佛学中为最革命的,亦为最中国的,然仍须托为〃教外别传〃之说,明其为佛之真意,此亦以旧瓶装之也。故中国之佛家,其精神亦为中古的,其学亦系一种经学。
中古、近古时代之哲学,大部分须于其时之经学及佛学中求之。在中古、近古时代,因各时期经学之不同,遂有不同之哲学;亦可谓因各时期哲学之不同,有不同之经学。此经学及佛学中之各宗派,多各有其独盛之时代。盖上古子学时代之思想,以横的发展为比较显著;中古、近古经学时代之思想,以纵的发展为比较显著。故本书第一篇所包括之历史时间,不过四百余年;而第二篇所包括,则及二千余年。此亦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间之一差异也。就中国历史上政治情形言之,思想
第二篇'经学时代/第一章泛论经学时代
上亦应有此现象。盖古代政治未统一,而自秦汉以后,中国政治则以统
一为常也。
直至最近,中国无论在何方面,皆尚在中古时代。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如西洋,盖中国历史缺一近古时代。哲学方面,特其一端而已。近所谓东西文化之不同,在许多点上,实即中古文化与近古文化之差异。此亦非由于中国人之格外不长进,实则人之思想行为之改变,多为适应环境之需要。已成之思想,若继续能适应环境之需要,人亦自然继续持之;即时有新见,亦自然以之比附于旧系统之上;盖旧瓶未破,有新酒自当以旧瓶装之。必至环境大变,旧思想不足以适应时势之需要;应时势而起之新思想既极多极新,旧瓶不能容,于是旧瓶破而新瓶代兴。中国与西洋交通后,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各方面皆起根本的变化。然西洋学说之初东来,中国人如康有为之徒,仍以之附会于经学,仍欲以旧瓶装此绝新之酒。然旧瓶范围之扩张,巳达极点,新酒又至多至新,故终为所撑破。经学之旧瓶破而哲学史上之经学时期亦终矣。
第二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
本书第一篇谓古代所谓术数中之〃天文〃〃历谱〃〃五行〃,皆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以后所谓阴阳家皆即此意推衍,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理论化(第七章第七节)。阴阳家,于其成〃家〃之时,即似有与一部分儒家混合之趋势。盖孔子对于古代传下之术数,本似仍有相当之信仰。故因〃凤鸟不至河不出图〃,而叹〃吾已
矣夫〃。又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天人之际〃,孔子固亦重视之也。司马迁于《孟子荀子列传》中,兼及驺衍之学说,谓。:〃然其要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是驺衍亦讲儒家之学也。《荀子?非十二子》篇,谓子思孟轲,〃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今《孟子》书中,无言及五行之处,或者其后阴阳家之语,有混入〃孟氏之儒〃之学说中者,故荀子为此言也。及至秦汉,阴阳家之言,几完全混人儒家。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当时阴阳家之空气,弥漫于一般人之悤想
中。〃天道〃人事,互相影响;西汉人深信此理。故汉儒多言灾异。君主亦多遇灾而惧。所谓三公之职,除治政事外,尚须〃调和阴阳〃。陈平谓文帝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遂万物之宜者也。〃丙吉问牛喘,以为〃三公调和阴阳;今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因暑而喘,则时节失气,有所伤害〃(自汉儒多言灾异下,详见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三公除负政治上之责任外,尚须负自然界中事物变化之责任。故汉时遇有灾异有策免三公之制。此在今所视为奇谈,而在西汉阴阳家空气弥漫之时代,则一般人皆视为当然之事也。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欲明西汉人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明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史记*律书》谓之十母)、地支(《史记_律书》谓之十二子)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此等配合,在古代之术数中,即已有之。《墨子'贵义篇》云: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此本据《太平御览》增〃以戊己杀黄龙于中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墨子》卷十二,孙诒让《墨子闲诂》涵芬楼影印本,页七)
此以十母中之甲乙,配五色中之青,四方中之东。以丙丁配五色中之赤,四方中之南。以庚辛配五色中之白,四方中之西。以壬癸配五色中之黑,四方中之北。以戊己配五色中之黄,居于四方之中。术数中此等配合,不必即有宇宙间架之意义。不过后来阴阳家即根据此等配合以立说。至《吕氏春秋》及《礼记》中所载之《月令》;则此等配合,即已成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吕氏春秋》及《礼记》中之《月令》及《淮南?时则训》,以五行配人四时。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无所配。《月令》但云中央土;《淮南》则以季夏之月配土。以四方配之,则春木居东方,夏火居南方,秋金居西方,冬水居北方,而土居中央。以五色配之,则春木色青,夏火色赤,秋金色白,冬水色黑,中央土色黄。以甲乙丙丁等十母配之,则春木配甲乙,夏火配丙丁,中央土配戊己,秋金配庚辛,冬水配壬癸。以五音十二律配之,则春木音角,夏火音徵,中央土音宫;秋金音商,冬水音羽;孟春之月律太簇,仲春之月律夹钟,季春之月律姑洗,孟夏之月律中吕,仲夏之月律蕤宾,季夏之月律林钟,孟秋之月律夷则,仲秋之月律南吕,季秋之月律无射,孟冬之月律应钟,仲冬之月律黄钟,季冬之月律大吕。以数配之,则春木数八,夏火数七,中央土数五,秋金数九,冬水数六。
〔注〕所以如此配者,《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卷七,〃四部丛刊〃本,页二)此五行之次序也。按此次序配《易系辞》所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则天一当水,地二当火,天王当木,地四当金,天五当土,地六又当水,天七又当火,地八又当木,天九又当金,地十又当土。一,二,三,四,五,为水火木金土之生数,六,七,八,九,+,为水火木金土之成数。天数生水,*数成之;地数生火,天数成之;天数生木,地数成之;地数生金,天数成之;天数生土,地数成之。阴阳配偶,乃能生成也(《礼记*月令》郑注及孔疏说)。不过依此说,则每年之四季,应先冬(水),次夏(火),次春(木),次秋(金)矣。何以五行之次?序与?四'时之次序不合,则未有解释。'
《月令》未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子配人此间架中。普通以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
五月为午月,六月为未月,七月为申月,八月为酉月,九月为戌月,十月为亥月。《淮南子*天文训》中详言之。此种配合,试以图明之:
《月令》未以八卦配入此宇宙间架中。盖在先秦五行说与八卦说,本各自为一系统(见第一篇第十五章第二节)。八卦本可自成一宇宙间架,下章另详。今先略明此诸种配合者,因不明此,则西汉人所说之话,吾人将有许多不能解也。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此时之时代精神,此时人之思想,董仲舒可充分代表之。《汉书》
曰:
*音B壬
六羽*癸


…律大g
九月
一律无射
…*s钟
北子us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董仲舒传》,《汉书》卷五十六,同文影殿刊本,页一至二十三)
《汉书》又谓:
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至向子歆以为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董仲舒传赞》,《汉书》卷五十六,页二十三)
又谓:
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五行志》,《汉书》卷二十七上,页二)
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观此可见矣。《春秋》一经,以前儒者虽重
视,然自经4仲舒之附会引申,而后儒所视为《春秋》之微言大义,乃始有有系统之表现;盖董仲舒之书之于《春秋》犹《易传》之于《周易》也。〔注〕董仲舒生卒年月,《汉书》本传未言及。苏舆作《董子年表》,起汉文帝元年(西
历纪元前179年),止武帝太初元年(西历纪元前104年)(见苏舆《春秋繁露义证》)。
(四)元,天,阴阳,五行
董仲舒所谓之天,有时系指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一名辞,似乎有自相矛盾之处;然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有意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董仲舒曰: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天地阴阳》;《春秋繁露》卷十七,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宣统庚戌刊本,下简称《繁露》,页七)
此第一天字,乃指与地相对之天。末句天字,乃指自然之全体也。董仲舒又言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董仲舒曰:
谓一元者,大始也。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玉英》,《繁露》卷三,页一至三)
元在天地之天之前,故〃人之元乃在天地之前〃也。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是否亦有始,是否亦始于元,则董仲舒未详言。阴阳者,董仲舒曰:
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其澹澹也。然则人之居天地之间,其犹鱼
之离水,一也。其无间若气而淖于水。水之比于气也,若泥之比于水也。是天地之间,若虚而实。人常渐是澹澹之中,而以治乱之气,与之流通相淆也。(《天地阴阳》,《繁露》卷十七,页七至八)
此以阴阳为二种物质的气;然一般阴阳家及董仲舒在多数地方所谓阴阳,则不如此物质的。五行者,董仲舒曰: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署而水主寒。土居中央,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五行之义》,《繁露》卷十一,页三至四)
《洪范》五行次序乃发生的次序,此五行次序乃分布的次序。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