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之材得天地之全能,通天地之全德。(《原善中》,页十五)
此非正理学家之说欤?
由上所述,吾人可见东原之学,实有与宋儒不同之处;但东原未能以此点为中心,尽力发挥,因以不能成一自圆其说之系统。此东原之学,所以不能与朱子、阳明等匹敌也。
颜、李及东原,皆反宋学,而其所攻击辩论者,多及理学家,而鲜及心学家。在颜、李及东原或以为心学之近禅,乃不可掩之事实;理学则〃弥近理而大乱真〃,辨须辟之。就吾人观之,则颜、李及东原对于理、气及性、形之见解,乃与蕺山、梨洲,有相同处。蕺山、梨洲为心学之继续D盖颜、李、东原在此方面之主张,与心学较相近■。
第二篇经学时代/第十六章清代之今:r4U
第十六章清代之今文经学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
清人所讲之义理之学,其大与道学不同者,当始自清代之今文经学家。西汉今文经学家之经学,自为古文经学家之经学所压倒后,历唐宋明各代,均未能再引起人之注意。清代之学者,本以整理古书,为其主要工作。唐宋明各代所注意之古书,至清之中叶,已为一般学者所已经整理。此后学者,遂有一部分转注意于西汉盛行,而唐宋明学者所未注意之书。于是以《春秋公羊传》为中心之今文经学家之经学,在清代中叶之后,遂又逐渐复兴。此派经学家,若讲及义理之学,其所讨论之问题,与道学家所讨论者亦不同。
此派经学之复,与当时又一方面之潮流,亦正相适应。此派经学家所以能有新问题者,亦受此新潮流之影响。盖自清之中叶以降,中国渐感觉西洋人之压迫。西洋人势力之前驱,以耶教传教师为代表,其后继以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之压力。此各方面之压力,在当时中国人
之心中,引起各种问题。其中较根本者,su(—)西洋人有教,何以中国
无之?岂中国为无教之国乎?(二)中国广土众民,而在各方面皆受西洋之压迫,岂非因中国本身,有须改善之处欤?当时有思想之人,为答此问题,即在思想方面,有新运动。此运动之主要目的,即为自立宗教,自改善政治,以图〃自强〃。简言之,即为立教与改制。然其时经学之旧瓶,仍未打破。人之一切意见,仍须于经学中表出之(参看本编第一章)。而西汉盛行之今文经学家之经学,最合此需要。盖在今文经学家之经学中,孔子之地位,由师而进为王,由王而进为神。在纬书中,孔子之地位,固已为宗教之教主矣。故讲今文经学,则孔子自成为教主;而孔子之教,自成为宗教。今文经学家,又有孔子改制,立三世之政治制度,为万世制法之义。讲今文经学,则可将其时人理想中之政治,托于孔子之说,以为改革其时现行政治上、社会上各种制度之标准。康有为曰:
天既哀大地生人之多艰,黑帝乃降精而为救民患,为神明,为圣王,为当世作师,为万民作保,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乃据乱而立三世之法,而垂精太平。乃因其所生之国,而立=世之义,而注意于大地远近大小若一之大一统。(《孔子改制考序》,《不忍》第一册)
当时需要一如此之孔子。而如此之孔子,惟今文经学中有之。中国哲学史中之经学时代,以今文经学家之经学始,亦以今文经学家之经学终。盖人处于新环境时,最易有荒诞奇幻之思想,而今文家之经学中,有阴阳家学说之分子,其荒诞奇幻,最适宜于处新环境之人之用。周末至秦汉,由列国而统一,为一新环境。近世各国交通,昔之所视为统一者,今不过为列国之一国,亦一新环境也。
第二鎊经学时代/第十六章清代:今文经学413
(二)康有为
(1)孔子立教改制
上述立教改制之运动,康有为可为其中一重要主持者。康有为,字
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县人。生于清咸丰八年(西历1858年),于戊戌年佐清德宗变法,不成。卒于民国16年(西历1927年)。(张伯桢《南海康先生传》,〃沧海丛书〃本)
康有为之经学,一方面攻击古文经学家之经典,以为皆刘歆所伪;一方面主张孔子改制之说,以为今文经学家之经典,皆孔子所作。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以为刘歆为王莽之臣,其所伪之经;实为新朝一代之学。康有为云:
歆既饰经佐篡,身为新臣,则经为新学。名义之正,复何辞焉?后世汉宋互争,门户水火。自此视之,凡后世所指目为汉学者,皆贾、马、许、郑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新学伪经考》卷一,〃万木草堂丛书〃本,页
二)
如此则自东汉以降,历晋唐宋明之经学,所讲皆非孔子之经。惟西汉今文学家之经学,所讲乃孔子之经,所传乃孔子之微言大义。康有为以为孔子以前,〃茫昧无稽〃。春秋战国之际,诸子并起创教,而孔子所创之教,尤为特出,故遂为以后所宗奉。康有为云:
凡物积粗而后精生焉;积贱而后贵生焉;积愚而后智生焉。积土石而草木生;积虫介而禽兽生。人为万物之灵,其生尤后者也。
洪水者,大地所共也。人类之生,皆在洪。水之后,故大地民众,皆g萌于夏禹之时。积人积智二千年,而事理咸备,于是才智之尤秀杰者,蜂出挺立,不可遏靡。各因其受天之质,生人之遇,树论说,聚徒众,改制立度,思易天下。惟其质毗于阴阳,故其说亦多偏蔽,各明一义,如耳目口鼻,不能相通。然皆坚苦独行之力,精深奥玮之论,毅然自行其志,思立教以范围天下者也。积诸子之盛,其尤神圣者,众人归之,集大一统,遂范万世。《论衡》称孔子为诸子之卓,岂不然哉?天下咸归依孔子,大道遂合。故自汉以后无诸子。(《孔子改制考》卷二,〃万木草堂丛书〃本,页一至二)
孔子所立之教,其中重要之义,康有为以为为三统三世之说。康有为
云i'
浩乎孔子之道,荡荡则天,其运无乎不在。始误于荀学之拘陋,中乱于刘歆之伪谬,末割于朱子之偏安。于是素王之大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予所以考求孔子之道者,既博而且敬矣。始循宋人之途辙,炯炯乎自以为得之矣;既悟孔子不如是之拘且隘也。继遵汉人之门径,纷纷乎自以为践之矣;既悟其不如是之碎且乱也。苟止于是乎,孔子其圣而不神矣。既乃去古学之伪,而求之今文学。凡齐、鲁、韩之《诗》,欧阳、大小夏侯之《书》,孟、焦、京之《易》,大小戴之《礼》,公羊、谷梁之《春秋》,而得《易》之阴阳之变,《春秋》三世之义。曰:孔子之道大,虽不可尽见,而庶几窥其藩。惜其弥深太漫,不得数言而赅大道之要也。乃尽舍传说,而求之经文。读至《礼运》;乃浩然而叹曰:孔子三世之变,大道之真在是矣。是书也,孔氏之微言真传,万国之无上宝典,而天下群生之起死神方哉。(《礼运注序》,《不忍》第五册):
第二篇经学时代/第十六章清代之今文经学415:
康有为以为〃孔子之道,有三世,有三统,有五德之运。知义智信,各应时而行运。仁运者,大同之道;礼运者,小康之道〃(《礼运注》,《不忍》第六册)。康有为以为《礼运》所谓〃大道〃,即〃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礼运》所谓〃三代之英〃,即〃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同上)。以为《公羊春秋》所谓三世之义,即此所说(参看本篇第二章第十二节)。康有为又以为《论语》中亦言三世之义。云:
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臣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由独人而渐为夫妇,由夫妇而渐定父子,由父子而兼锡尔类,由锡类而渐为大同,于是复为独人。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观嬰儿可以知壮夫及老人,观萌芽可以知合抱至参天,观夏殷周三统之损益,亦可推百世之变革矣。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世。据乱世则内其国而外诸夏。升平世则内诸夏,外夷狄。太平世则远近大小若一9盖推进化之理而为之。孔子生当据乱之世。今者大地既通,欧美大变,盖进至升平之世矣。异日大地大小远近如一,国土既尽,种类不分,风化齐同,则如一而太平矣。孔子巳预知之。(《论语注》卷二,〃万木草堂丛书〃本,页十)。
《论语》云:〃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康有为以为此亦明三统三世之义,如上所引。
《中庸》云:〃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康有为以为〃重,复也〃。〃三重者,三世之统也。〃(《中庸》注,〃演孔丛书〃铅印本,页三十六)又云:
4U三松堂全集(第三卷)/中国哲!史(下)
孔子之制,皆为实事。如建子为正月,白统尚白,则朝服首服皆白,今欧美各国从之。建丑则俄罗斯回教行之,明堂之制,三十六牖,七十二户,屋制高严员侈,或椭员衡方,或上员下方,则欧美宫室从之。衣长后衽,则欧美各国礼服从之。日分或日半,或鸡鸣,或平明,泰西以日午为日分,亦三重之类推也。人情蔽于所习,安于一统一世之制,见他制即惊疑之,此所以多过也。若知孔子三重之义,庶几不至悲忧眩视乎?(同上,页三十七至三十八)
康有为发挥三统三世之说;盖欲以之包罗当时人之新知识,当时之新事实,所谓以旧瓶装新酒也。康有为亦欲以此为其政治上变法维新之根据。康有为云:
孔子之法,务在因时。当草昧乱世,教化未至,而行太平之制,必生大害。当升平世而仍守据乱,亦生大害也。譬之今当升平之时,应发自主自立之义,公议立宪之事。若不改法,则大乱生。(同上,页三十六)
至升平之时,必行升平世之制。康有为对于当时之政治主张,自以为即系孔子升平世之制。
(2)《大同书》
孔子虽有主世之说,而对太平世大同之义,则言之甚略。康有为
云:
孔子发明据乱小康之制多,而太平大同之制少。盖委曲随时,出于拨乱也。孔子之时,世尚幼稚,如养嬰儿者,不能遽待以成人,而骤离于襁褓。据乱之制,孔子之不得已也。然太平之法,大同之
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故三世之法,三统之道,各异。苦衷可见,但在救时。孔子知三千年后,必有圣人复作,发挥大同之新教者。然必不能外升平太平之轨,则亦不疑夫拨乱小康之误也。(《中庸注》,页三十九)
《论语》言:〃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三十年为一世,百世则三千也。〃(《中庸注》,页三十九)故言〃孔子预知三千年后,必有圣人复作,发挥大同之新教者〃。康有为盖以此圣人自居,作《大同书》,以〃发挥大同之新教〃。'
康有为之《大同书》第一章;首论〃人有不忍之心〃。康有为云:
夫浩浩元气,造起天地。天者,一物之魂质也。人者,亦一物之魂质也。虽形有大小,而其分浩气于太元,挹涓滴于大海,无以异也。孔子曰:〃地载神气;神气风薆;风莛流行;庶物露生。〃神者,有知之电也。光电能无所不传,神气能无所不感。神鬼神帝,生天
生地。全神分神,惟元惟人。微乎妙哉,其神之有触哉!无物无电,无物无神。夫神者,知气也。魂知也,精爽也,灵明也,明德也:数者异名而同实。有觉知则有吸摄,磁石犹然,何况于人?不忍者,吸摄之力也。故仁智同藏,而智为先;仁智同用,而仁为贵矣。(《大同书》甲部,长兴书局铅印本,页六)
此实即程明道、王阳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说,而以当时人所闻西洋物理学中之新说附之。生吞活剥,自不能免,要亦当时应有之事也。人皆有不忍之心,此心即大同之教之所以可能也。人有觉知,故有苦乐。康有为云:
夫生物之有知者,脑筋含灵。其与物非物之触遇也,即有宜有不宜,有适有不适。其与脑筋适且宜者,则神魂为之乐。其于脑筋不适不宜者,则神魂为之苦。况于人乎,脑筋尤灵,神魂尤清明,其物非物之感入于身者尤繁夥。精微急捷,而适不适尤著明焉。适宜者受之,不适宜者拒之。故夫人道只有宜不宜。不宜者,苦也;宜之又宜者,乐也。故夫人道者,依人以为道。依人之道,苦乐而已。为人谋者,去苦以求乐而已,无他道矣。(同上,页九)
又云:
故普天下有生之徒,皆以求乐免苦而已,无他道矣。其有迂其途,假其道,曲折以赴,行苦而不厌者,亦以求乐而巳。虽人之性有不同乎,而可断断言之曰,人道无求苦去乐者也。立法创教,令人有乐而无苦,善之善者也。能令人乐多苦少,善而未尽善者也。令人苦多乐少,不善者也。(同上,页十一)
持此标准以为衡,则〃大同太平之道〃为至善之法与教。康有为云:
遍观世法:舍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达其大乐,殆无由也。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虽有善道,无以加此矣。(同上,页十三)
所以〃神明圣王〃之孔子,〃立三统三世之法,据乱之后,易以升平太平;小康之后;进以大同〃(同上,页十三)也。
康有为以为〃人道之苦;无量数不可思议〃。〃粗举其易见之大者〃,
则有
人生之苦七:一投胎,二夭折,三废疾,四蛮野,五边地,六奴婢,七妇女。天灾之苦八:一水旱饥荒,二疫疠,三火焚,四水灾,五火山,六屋坏,七船沉,八蝗虫。人道之苦五:一鳏寡,二孤独,三疾病无医,四贫穷,五卑贱。人治之苦七:一刑狱,二苛税,三兵役,四阶级,五压制,六有国,七有家。人情之苦六:一愚豢,二仇怨,三劳苦,四爱恋,五牵累,六愿欲。人所尊羡之苦五:一富人,二贵者,三老寿,四帝王,五神圣仙佛。(同上,页十三至十七)
欲免此诸苦,当知此诸苦之源。康有为云:
凡此云云,皆人道之苦,而羽毛鳞介之苦状,不及论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