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家的事-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尽管旧体制的惯性和复制效应还在或多或少地钳制着安徽的崛起,但是,毕竟我们从“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中,看到了安徽的希望所在。    
    这就是安徽,一个希望与差距同时存在的现实。    
    胡平:显然,今日的江西盯牢了安徽。为了实现江西在中部的崛起,江西已经明确制定了在中部六省“进三争二”的赶超目标。赶上并超过安徽,则是这个目标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    
    无疑,今日的安徽更盯牢了江西。区区中部,不过六省,卧虎之榻,岂容他人酣睡?当道刚先生陪我走进被称为新合肥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那气象宏伟的国际会展中心、五星级的明珠国际大酒店、海尔工业园……一一扑面而来,尤其是将安徽众多名山胜水微缩化了的“徽园”大门外的五个喇叭状的巨型雕塑,拔地而起,势可擎天,让我的心弦顿时为之一震!那雕塑顶处镶嵌的五颗翡翠色的明珠,正凝聚着安徽人民守望昔日光荣与创造明天辉煌的决心与信心。    
    未来几年间两省间经济综合实力的试剑必将锋光闪闪,在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的争夺也会异常激烈。举个例子,本在景德镇的昌河汽车厂就在合肥设立了工业园,以年产5万辆的规模使本有“江淮”汽车的安徽,一下跻身于国内汽车工业排行的第五名,而江西则排第六名……    
    不管结局如何,清寂了多时的中国中部在重新热闹起来,中部各省都会有一个空前的发展。道刚在《解读江西》的结尾处说:“我们祝福江西”。这里,我也说一句:让我们祝福安徽。“皖”,在《字汇·目部》中本来就是明亮美好的意思,古皖国正处溪山环峙、秀峰迭翠、轻帆斜影、黧瓦粉墙的皖西南地区。


第二部  爱恨交织的土地白云黄鹤的地方(1)

    胡平:在中国的城市中,只有两个城市被冠之以“大”,一是上海,二是武汉,连煌煌首都也没有过“大北京”的称谓。但“大上海”什么时候都可以叫,后者似乎只是在抗战时期和滔滔洪水天上来的峻急关头,举国上下才有“保卫大武汉”的说法。    
    大概因了武汉居中得厚、九省通衢的区域位置,因了博大俊朗的楚文化及其杰出典范——屈原《离骚》的悲情辞章和曾侯乙编钟的雄浑音响,湖北在国人眼里从来是一块历史的沃土、现实的热土。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放着岭南的荔枝不啖,驻节武昌。倾其全力以荆楚大地为舞台推进洋务运动,建立了当时亚洲第一家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及枪炮厂、棉纱厂,修建了贯穿中国南北的第一条以汉口为起点的京汉铁路,使得早期现代化原本迟于广州、上海、天津等地的武汉,发展成为超过广州、与天津争雄、直追上海的全国当时的现代工商文教中心之一。毛泽东也看重湖北,“文革”之前武汉一直是中南局的所在地,长期担任中南局书记的,则是毛十分欣赏并引以为弟子的党内著名笔杆——王任重。毛本人十数次来武汉,爱住东湖边,喜吃本地厨师烧的鱼,“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兴一来,便为武汉的餐饮业免费做了一个百年不倒的金字广告。他在此畅游长江,挥波劈浪,登峰陷谷,以此拉开惊世骇俗的“文革”的序幕……    
    虽说湖北如“洋务运动”“武昌起义”一样让国人为之一振的时代早过去了,现在湖北的眼球率自然赶不上上海、广东,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仅说高教事业,2001年里湖北全省有高校75所,本专科在校生45。3万人,居全国第二位,高于上海。多数高校集中于武汉的武昌区和洪山区,如华中科技大学在校生4万多人,内有研究生1万余人,其中博士与硕士的比例为3∶10,武汉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上个月我到长沙,湖南省政府顾问、专家咨询组成员、湖南师大的朱翔教授向我谈了他对中部诸省经济发展的看法。他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位置的优势,长沙、南昌再怎么发展都不能取代武汉的位置。中央过去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湖北是挑担子的,前面一个筐是江西,后面一个筐是湖南。江西、湖南虽然不高兴,但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人家是左手挑鄱阳湖,右手挑洞庭湖。武汉是很有实力的,虽然有40多万下岗职工,但问题不大。湖北的大型企业多,家底厚实,这是湖南、江西、安徽所不能匹敌的。而且将来三峡水电一上网,又可以做成产业带,形成长江中下游的金三角……以上说法自是一家之言,可能不那么准确,但从中可以窥见湖北的份量仍是沉甸甸的,中部诸省对湖北不敢有一点低估。


第二部  爱恨交织的土地白云黄鹤的地方(2)

    刘玉堂(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楚文化的精神有这么几点: 一是“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筚路蓝缕”是一个成语,现在用的人还比较多,意思就是形容艰苦奋斗,这个成语来自于楚国,说的是西周时期的楚王熊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带领臣民跋山涉水,建设家园;二是“鸣将惊人”的创新精神,意思就是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只有创新的东西才能一鸣惊人,因循守旧的东西不可能打动人;三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楚国上下奉行“抚有蛮夷”、“以属诸夏”,意思是说把各个少数民族都安顿好,带领他们共同归属华夏。楚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三种精神,这些精神都非常宝贵,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还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和其他地域的文化是共同的,在屈原的《楚辞》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也有不同程度地表现。    
    历史上,楚国无论从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屈原的《楚辞》与北方的《诗经》并驾齐驱,所以有“北诗南辞”之说。鲁迅评价屈原的辞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刘勰对《楚辞》的总体评价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而且开《汉赋》先河的实际上也是《楚辞》。再从艺术方面来看,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情节性绘画,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连环画,是在湖北荆门那一带发现的,还有目前认定年代最早、保存得最好的帛画(丝绸上的画)也是在湖北发现的,艺术水平非常高。从音乐方面来讲,目前发现最大的、音质最好的一套编钟是在曾候乙的楚墓中发现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曾经设想用很多乐器演奏《东方红》乐曲,但不论是钢琴,还是其他乐器,都达不到嘹亮而又浑厚的效果。后来用河南信阳出土的编钟来演奏它,音响效果非常好。几十年之后,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音响效果更好,再后来又在一个墓中发现了西周时期楚国的编钟。从舞蹈方面来讲,湖北黄土岭的战国墓出土的描摹画上有一些舞蹈动作,就是现代舞蹈当中的高难度动作“三道弯”,现在叫“采桑舞”,这说明楚人很早就掌握了这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    
    楚人在行政建制上也有所贡献,他们最早倡议的州郡体制在我国已基本上没有了,但在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仍然保留着,我国现在只保留了县的建制。楚人在法律方面也比较先进,我们国家原来一直是搞有罪推定,首先设定一个人有罪,然后带着这个观念去收集罪证证明这个人有罪,西方发达国家却是进行无罪推定,这两种做法从人性上来讲是不一样的。令人称奇的是楚国当时也这样做,虽然当时没有“无罪推定”这个名词,但通过分析史书上记载的一些案例,证明楚国当时事实上做了无罪推定。而且楚国人非常重视法典,有一次吴国的军队攻破了楚国的都城,一个大臣跑到宫殿里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要把国家的法典抢救出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这说明楚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法度的国家。可以说,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战国中晚期达到了一个颠峰。秦国统一中国以后,对楚文化的摧残比较严重,这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证明。    
    那时候武汉叫“武老二”,武汉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在全国排到过老二,惟有张之洞主政时期武汉的经济地位与实力令国人刮目相看。    
    湖北有一个难处就是发展不平衡,光靠一个武汉是带不动的,除了这一个特大城市,再也没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都是几十万人口的城市。    
    湖北早期发展的落脚点不是在武汉,隋唐时期湖北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襄樊、江陵一带。宋代以后直至明代,武汉的发展才比较快,到明清时期已成为天下四镇之一,多数的说法认为这一时期的四镇是河南的朱仙镇、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广东的佛山镇,现在除了武汉发展成为一个特大城市,其他三个镇仍然是小城镇或中小城市。武汉发展的高峰期是张之洞主政湖北,现在武汉一些比较强项的工业、商业、文教、交通都是张之洞时期奠定的基础。像武汉钢铁公司是武汉最大的钢铁公司,最大的有色金属公司是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它们最早的前身就是张之洞建立的汉冶铁厂,当时是用萍乡的煤、大冶的铁到武汉来炼钢。可以说没有张之洞,就没有汉冶铁厂,也就没有现在的武汉钢铁公司。武汉现在一些带有军工、半军工性质的企业,像武汉锅炉厂、重型机床厂都不同程度地受益于当时的基础,或者就是在那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武汉现在的防洪大堤叫张公堤,就是为了纪念张之洞而命名,这条大堤迄今为止仍在发挥作用。武汉和江西的九江一样,天大的事就是防洪,头上都顶着一盆水,如果说荆江湾一旦有危险,首先就是威胁武汉,所以武汉的防洪任务非常重。


第二部  爱恨交织的土地白云黄鹤的地方(3)

    张之洞主政湖北的政绩还可以从商业上表现出来,从当时海关的进出口数字统计情况来看,上海的金融和商业的交易量是第一,武汉(汉口)是第二。那时候武汉叫“武老二”,武汉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在全国排到过老二,惟有张之洞主政时期,武汉的经济地位与实力令国人刮目相看。在文教方面,武汉大学是1893年建立的,当时张之洞把它叫作“自强学堂”,再往前追溯可以算到两湖书院,武汉大学是全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马上要到110年校庆。张之洞当时开设了两个学堂,一个是方言学堂,相当于现在的外语学院。另一个就是自强学堂,是一所带有综合性质的学校,所设的课目比较多。抗战时期,武汉大学号称四大名校之一,与西南联大(当时北大、南开、清华三所学校合并为西南联大)、浙江大学、中央大学齐名。可以说,没有张之洞,也就没有武汉大学。在张之洞之后,武汉在全国再也没有这样辉煌过。    
    解放以后,武汉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地位还可以,曾被称作“武老六”,也就是说在全国排五、六位的样子。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经济重心转向东南沿海地区,湖北虽然自己提出要在中部地区崛起,结果经济没有崛起,妇女们的肚子倒崛起了,意思就是说计划生育超标了,这主要和国家的政策导向有关。现在湖北在全国第九、第十位左右徘徊,既不能说退步了,也不能说有进步。湖北人原来有一个玩笑,说北面是河南,南面是湖南,“两南”夹湖北,我们是进退两难,意思说湖北很难发展起来。在人们的印象中,认为湖北是一个好地方,日子比较好过,不是想像中的穷山恶水,但他们只知道江汉平原,京广线经过的地方也都不错,随州、鄂州、洪湖等地方也比较好。如果到与陕西交界的地方去看一看,比如到十堰市的竹山、竹溪等地方,就会发现比较贫穷,还有大别山地区也是如此,但鄂西人们一般不太去,除非到武当山等地方旅游。湖北有一个难处就是发展不平衡,光靠一个武汉是带不动的,除了这一个特大城市,再也没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都是几十万人口的城市。20世纪80年代曾想建一个以襄樊、荆州、宜昌的金三角发展区域,把一些大工业项目分散到这些地方,避免过多地集中在武汉。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湖北还没有一个地方能取代武汉的优势。    
    “莺歌哑了、希岛崩了、鹦鹉飞了、荷花谢了”,这是湖北人善开拓而不善守成的典型例子,这一毛病导致湖北很多好东西出不来或者做不长久。    
    “九头鸟”既不全是赞扬,也不全是贬低,古人的初衷还是以褒义为主,认为湖北人聪明。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利有弊,楚文化中最大的负面特点是善开拓而不善守恒,就像楚国当年疆土面积最大的时候曾达到五千里,往东北灭了鲁国,边界到了山东;西北到了陕西的白河,西南面到了滇池,最南面到了广东,东面为楚国宰相春申君的封地,为什么上海又叫申城?就是从这里来的。但是后来国土面积逐渐萎缩,最小的时候退到安徽宿县,宿县被攻破以后,楚国也就灭亡了。当时一流的战略家认为,“天下大势非秦必楚,非楚必秦”,齐国虽然也是一个大国,但它的实力不足以和这两个国家抗衡,当时的天下大势不是三角关系,而是两角关系,但最后楚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秦文化有一种后发的锐气,而楚文化已经烂熟。湖北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是开风气之先,当时有四大家用电器在全国很有名,即:莺歌牌彩电、南波希岛冰箱、鹦鹉牌录音机、荷花牌洗衣机,按理说在当时武汉人能做出这些产品已经是很强了,后来由于不及时改进技术,在技术上没有创新,最后都被淘汰了。外地人的说法是:“莺歌哑了、希岛崩了、鹦鹉飞了、荷花谢了”,这是湖北人善开拓而不善守成的典型例子,这一毛病导致湖北很多好东西出不来或者做不长久。    
    外地人一提起湖北人就比作“九头鸟”,据说明朝宰相张居正为了反对当时日益引起民愤的吏治腐败,选拔了9个人当监察御史,他们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