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怎样塑造成功者-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往嘴里放作好准备。另外,这时的吃手指也被看成是婴儿自我安慰、自我满
足和动作练习的一种需要。显然,此时的吃手指具有积极的含义。然而,这
是形成吃手指习惯的第一个关键期,也是父母防止孩子日后养成吃手指习惯
的重要时期。这时看到孩子吃手指一定要阻止,一看到孩子把手指或拳头放


到嘴里就马上给他拿出来。尽管成人的干预会造成孩子的不愉快或哭闹,并
在一定程度上延迟孩子自己拿食物放到嘴里吃这一动作的出现,但为了防止
吃手指习惯的养成,作父母的就不能犹豫。要知道此时制止孩子吃手指只会
给孩子带来短暂的不愉快。而等将来习惯形成以后再来纠正它,就会给孩子
带来大得多的不快甚至是极大的痛苦。父母也不必担心因制止吃手而造成自
己吃食动作的推迟,因为这种推迟也只是短暂的,只要是正常发育的孩子,
迟早都能学会自己吃食的。因此,越早阻止吃手指越好,给孩子造成的不快
越小,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越小。

二、出牙时牙床发痒。牙床发痒通常出现在这样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是在孩子七八个月时,这是孩子的乳牙开始生长。长牙会使牙床发痒,由于
牙床发痒,孩子很自然地会把小手指放到嘴里去咬。如果咬手指不断重复,
就会养成吃手指的习惯。因此,孩子出乳牙时阻止孩子咬手指,是防止吃手
习惯养成的另一重要时期。在孩子出牙时,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一些稍硬点
的食品(如饼干等)咬。这一方面可使孩子磨牙床,另一方面可防止孩子吃
手指。第二个时期是在孩子六七岁时,这时孩子正换恒牙。这时许多孩子会
用舌头舔新牙或牙床,也有的孩子常用手指摸新牙或牙床,这是孩子日后养
成吃手指习惯的又一原因,也是父母防止这一习惯的关键时期。不过,这时
的孩子已能懂许多道理,所以,父母一方面可以通过讲道理,向孩子说明把
手指放到嘴里的种种危害。使孩子自己克制自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
形式的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用多种有趣的活动吸引孩子,使孩子忘记因长
牙而带来的不适,至少能削弱对这种不适的注意。

三、孤独无聊时的自慰。生活在刺激单调、活动贫乏环境中的婴幼儿,
也常常因为没有人陪他玩或没有东西玩而感到寂寞无聊。这种孩子很容易以
吃手指来自我安慰。这种情况不同于上述两种。上述两种情况属于正常发展
中的必然阶段,而这第三种是最值得父母或养育者警惕的。因为这不只是一
个简单的吃手指的习惯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日后孩子能否正常发展的问题。
在生活单调、环境贫乏、寂寞无聊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发展成入格不健全、
心理异常的个体。所以,要防止此类儿童吃手指,只靠简单地阻止孩子把手
指放入口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认为,在对待孤寂型儿童的吃手指问题
时,父母或养育者一定要有耐心和充满信心,要以积极的方式处理这一问题。
不要用惩罚、恐吓,或绑住手等消极的形式对付,这样会适得其反,不仅不
能纠正吃手指的习惯,反会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灵创伤。最好用转移孩子注意
的办法,在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和平气氛中解决。这就要求父母多花些时间
在孩子身上,要经常和孩子一起玩,尤其要鼓励孩子多玩需要动手的游戏,
如搭积木、剪纸、折纸等,使孩子的手用于游戏而不是放在嘴里。要鼓励孩
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之,不能让孩子闲着,要使他经常有事做。同
时也要不断地把孩子不由自主地放进嘴里的手拿出来,但无需对此作任何评
论,要很自然,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继续忙当前的游戏。我们相信,只要
父母确实这样去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微笑

微笑,人们就和你一起微笑。


与哭相反,微笑是积极情绪体验的表示,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表达积极
情绪的能力。从孩子一出生就可以观察到他的微笑。最初婴儿只在睡着时微
笑,或者在吃饱后或听到柔和的声音时也会嫣然一笑。但这个阶段的微笑更
多地是生理性的,或者说可能是婴儿对包括内部刺激,如胃里有气顶着、喂
奶或有东西碰到脸颊时的反应。因此,这时的微笑也被称为反射性微笑。应
该强调的是,这种反射性微笑开始时并不具有社会指向性,它出现的时间大
约是从出生

第二阶段的微笑被称为是社会性微笑,大约在2—8 周左右出现,其标志
为人们能明确知道引起这一微笑的刺激(人或物)。社会性微笑具有更明确
的与人交往的意义,这种微笑大约能持续到20 周左右。这种微笑只具有较少
的社会选择性,它可以由各种外部刺激(如人脸、运动的物体或某种声音等)
引起。此时出现微笑的个体差异很大。

第三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即所谓的选择性社会微笑。这种微笑
大约出现于5 到6 个月时。这个阶段的微笑与上一阶段不同的是,这时的微
笑是直接针对熟悉的社会性刺激的反应,如妈妈或其他照料的人。此月龄的
儿童在陌生面孔出现时一般会出现退缩行为。怕生现象大约也出现在这个时
期。

婴儿微笑的次数因人而异,这就导至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各不相同。那些
常以微笑或爽朗的笑声来回报父母或其他成人抚爱的婴儿,比那些不太爱笑
的同伴们,肯定更容易与父母或其他成人建立起积极的关系。这也反映了情
绪发展方面的个体差异。

但主宝微笑的次数和发展的速度同与成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很大的关
系。如果父母在宝宝微笑时也以微笑回报,并积极与宝宝说话,宝宝就会笑
得更多。相反,如果宝宝在笑的时候没得到来自成人的强化,这种微笑就有
消退的趋势。心理学家卡普兰在他的著作中就指出,当摇篮中的宝宝微笑时,
父母如果也弯腰朝他们的宝宝微笑,和他讲话,满足他的各种需要,宝宝的
反应就会受到鼓励,微笑也就同愉快联系在一起了。

婴儿会迷人地微笑,这是他博得父母喜爱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婴儿的
微笑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手段,这种微笑会引起美好的循环往复。很少有人能
面对小主宝的微笑而无动于衷的。当小宝主对你微笑时,你也会以微笑回报,
并深感和他在一起时的欢乐,这样你就发现宝宝笑得更欢了。正是在这个过
程中,你和你的小宝宝之间的感情纽带就联结得更深了。

常言道:“笑比哭好”。

形形色色的哭

哭是婴儿消极情绪的体验,但哭不见得总是消极的行为。

刚接回家的新生儿,最令父母手足无措的恐怕要算是哭了。而对于一个
新生儿来说,他还不会用其他方式表示自己的意见,诉说自己的要求。要生
存下去,要告诉父母自己的某种需要,惟一的途径就是哭,哭是孩子表示消
极情绪的本能。可以说,这时候哭是生命的呼唤。这哭声首先说明了新生儿
对自己内部生理状态的敏感,它唤起父母对他的注意,决不允许人们忽视这
个小生命的存在。有一句老话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虽然用在别处可能


会有其他的意各种形式的哭思,但对于新生儿来说,这的确表达了他对消极
情绪的体验——对劣性刺激的反应。

有人说,婴儿哭是一种运动,随他哭去吧。“哭是一种运动”的说法目
前还不能说是错误的。而随他哭去,不去管他却是非常糟糕的一种态度。引
起哭的原因很多,父母必须先弄清楚哭的原因才能决定是否占管。哭,特别
是新生儿或小婴儿的哭,往往是由于一些很重要的原因引起的,哭,意味着
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帮助他排除某种不适。即使没有不适,在这人际感情
交流的最初时期,父母的冷漠也许会给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创伤。

本世纪40 年代到60 年代,西方的许多学者对一些婴儿收容机构中孩子
的发育情况作了调查研究,结果是很让人震惊的,在那些育婴堂里的孩子,
未满周岁就有31.7%—90%的人死亡。那些存活下来的婴儿,不仅身高和
体重等方面的发育受到妨碍,而且智力发展缓慢,情绪也有一定的障碍,大
多数比较冷漠,与人交往时反应迟钝。在育婴堂里,一个保育员需要照料8
个孩子,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去抱那些哭的孩子的。这种单调的、缺乏母爱
的环境,正是造成儿童身心障碍的原因。在我国的一些农村,还采用落后的
传统养育方式,如沙袋育儿,即把婴儿放在干净的沙袋之中,每天换沙一次。
平时除喂奶和食物之外,成人几乎不与孩子接触。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以后,
婴儿也就显得很安静、很好带。但是,据心理学家们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些
孩子同非沙袋养育的同龄儿童相比,智力和情绪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运动方面也明显地低于正常养育的孩子。显然,父母的热情关怀和细心照
料,积极地同孩子交往,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来说是最为珍贵的养料。因此,
当我们面对一个啼哭的新生儿时,最好不要简单地当做“他需要运动”来处
理,而是去寻找原因。

小宝宝的哭一般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去找原因:心理需要、疾病和一般
生理需要。

我们认为,孩子的哭从刚出生时起就传递着某种信息。分娩不仅对母亲
是个挑战,对孩子也是一大挑战。分娩使孩子从温暖的母腹来到陌生的世界。
随着孩子离开母体,外界的各种刺激就直接作用于新生儿;同时,分娩使小
家伙喉咙里充满了羊水或粘液。这一切的一切,都会使过惯舒服日子的小家
伙感到不舒服,于是他就大哭,那哭声似乎诉说着他最初来到人世的体验。
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婴儿都将以哭声表示自己能够体验到的各种不舒服。
舒服时就保持安静,一旦感到不舒服,就毫不犹豫地哭起来。

细心的母亲都能敏感地发现,孩子出生以后不久,即使是哭也有很多花
样。尿湿时候的哭不同于饥饿时的哭,也不同于疼痛引起的哭,因而能从孩
子的哭声中了解到孩子的需要。例如,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出生半个月以后就
能发出不同的哭声,使我们很容易从他的哭声中分辨出是要吃还是要换尿
布,或者是因为肚子疼。孩子有时因消化不良而腹泻,腹泻时孩子痛苦无比,
每次拉肚子前都要发出突发性的尖哭,哭声又尖又长,那哭声不能不使父母
感到心疼。当他尿湿了时也会哭,但他并不一开始就哭,而首先发出一些“吭
叽”声,“吭叽”一阵后如果没给他换,就接着发出一声声很短促的哭声,
如果时间太长了,他也会大哭的。需要换尿布时常常伴随其他动作,如双手
不定地挥、脚使劲蹬。而当他感到饥饿时,他的哭声就表现出“高、低、弱”,
稍停,又重复“高、低、弱”,一次响于一次。同时伴有张嘴、头左右摆动、
双手往嘴里塞的明显动作。


当然,10 个孩子10 个样,也许,不同的孩子在以哭来表达消极情绪时
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哭总是与消极的情绪体验相联系。细心的家长,您
不妨也仔细地观察和记录一下您的孩子的哭声,您也一定很快就能分辨不同
的哭声,并注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情绪

最初,人与人的交往通过情绪传递,
随后,情绪起着组织认知活动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体验,也有情绪反应。喜怒哀乐,对我们成人来说,
意味着正常的情绪表露。而喜怒哀乐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却有着特殊的含义。

我国情绪心理学专家孟昭兰教授认为,“人类婴儿先天就具有情绪反应
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早期婴儿得以生存的首要心理凭借”。我们成人之间需
要交流或沟通时可以通过语言来完成。但对于没有独立生存能力、不能自己
取得衣食的婴儿来说,由于他们的言语尚未发展,他们根本不能靠它来达到
与人交流或沟通的目的,但他们生存的需要却必须得到满足。怎么办?靠情
绪。因此,情绪是沟通婴儿与成人心理联系的通讯工具,是婴儿与生俱来的
本能。

研究者通常认为,痛苦、快乐、兴趣、惊奇、厌恶、愤怒、惧怕、悲伤
等8 种基本情绪,是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这些与生俱来的基本情
绪,随着个体的发展而逐渐变得复杂,情绪反应的含义也日益丰富。从儿童
的情绪反应,可以判断个体发展的好坏。例如,总是微笑、经常欢乐的婴儿,
说明他们的需要大部分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发展很顺利,身心处于健康状态。
他们在智力活动上表现为敢于探索、乐于接受新鲜刺激;在社会化方面在现
为社会适应良好,容易与人交往,待人友好,个性发展良好。而经常冷漠、
对外界显得毫无兴趣的孩子,可能预示着他们早期的适应不良,或说明养育
方式上存在着值得遗憾的问题,婴儿的生理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感情联系
淡薄,早年失去母爱等。不良的情绪体验常常会影响婴儿的智力活动和智力
发展。

专家认为,情绪之所以会影响人的智力活动,主要是因为,“情绪对于
认知加工来说,它似乎成为一种脑的状态,这种状态成为认知活动的背景。
良好的情绪状态为认知加工提供优势背景,对认知活动起着组织作用,它能
促进学习过程,便于提取有用的线索,解决问题顺利。而不良情绪状态,过
多的紧张与激动,使知觉狭窄,思维呆板,学习过程缓慢,从而干扰了操作
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里能说会道,许多事
都会做,可到了有陌生人的地方就显得有些笨拙,该会的也不会了。孩子考
试怯场就属于这种情况,这就是消极的情绪干扰了正常的认知活动。

因此,做父母的要多注意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小孩为什么喜欢“藏猫猫”?

他发现了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