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怎样塑造成功者-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试怯场就属于这种情况,这就是消极的情绪干扰了正常的认知活动。

因此,做父母的要多注意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小孩为什么喜欢“藏猫猫”?

他发现了永久客体,于是就成了有趣的游戏。


当婴儿长到一定月龄时,就对“藏猫猫”的游戏很感兴趣。和婴儿在一
起时,如果你用一块手绢把脸蒙起来,然后,突然取走手绢,把脸露出来。
于是婴儿就会高兴地发笑。你反复做,婴儿就反复乐。婴儿大约到四五个月
以后,开始对“藏猫猫”的游戏感兴趣。

婴儿喜欢“藏猫猫”游戏,表明婴儿的智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这以前,只要他看见的东西从他的视野中消失,他就认为东西不再存在,
因为外界的东西在婴儿的头脑里还不能形成表象。更确切藏猫猫地说,外界
东西的形象对于婴儿只有在他能看到了时才存在,实物一消失,形象也就消
失,就像实物在镜子里的形象一样随着物体的消失而消失。但是,当婴儿到
差不多四五个月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外界实物在婴儿的头脑里形成的形
象,就能保留很短的一段时间。这时,婴儿看到的东西虽然从视野里消失,
但实物的形象或称表象仍然留在婴儿的脑海里。因此,孩子开始意识到,外
界的实物并不因为自己不能看见而不存在。东西即使消失了,也是存在的。
这就是发展心理学中常提到的“客体永久性”。

刚开始出现“客体永久性”的婴儿最喜欢“藏猫猫”的游戏。而且,他
们在玩“藏猫猫”游戏时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当你用手绢把脸蒙起来时,
婴儿会瞪大眼睛注视你的脸消失的地方。因为他觉得脸是从这里消失的,应
该能在这里找到。所以当你真的出现时,他显得非常兴奋,高兴得直笑。如
果不是从刚消失的地方重新出现,而是在别的地方出现,婴儿则会感到疑惑
和惊讶。不过,随着孩子“客体永久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疑惑和惊讶也
会消失。那时他真正理解到,物体消失后可以存在于别的地方。

“藏猫猫”游戏一方面可以帮助父母估计婴儿思维发展的大概水平,另
一方面,父母也可以利用婴儿喜欢“藏猫猫”游戏的特点,对婴儿进行有效
的早期思维训练,以促进婴儿表象的形成和想象力的发展。

例如,到六七个月时,在婴儿的面前,用布或床单蒙住发声的玩具,让
婴儿去找。然后将盖着的布去掉,孩子看到重新出现的玩具会很开心。等稍
大些时,当着孩子的面,把玩具放在离孩子较远的地方,把玩具的一部分藏
起来,露出一部分让孩子去找。开始时,可以让露出的部分多些,以后,使
玩具只露出一小部分,最后可以把玩具全部挡起来让孩子去找。在这游戏过
程中,孩子开始时可以借助能看见的部分,对被挡住的部分形成表象,逐渐
地摆脱实物而形成物体的表象。

以后,还可以用线把玩具系上,一头放到孩子的手边,另一头把玩具用
床单等盖起来,让孩子用线把玩具拉过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物体
的表象,而且,还可以使孩子逐渐认识到,一些现象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动作
来改变的,使孩子产生动作与效果之间的联系。

利用孩子喜欢“藏猫猫”的特点,父母可以自己设计许多思维训练的其
他方法。不过,思维训练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危险

让他认识危险的事物与情景;尽早教他学会对
付的办法;不要阻挡他的探究,避免压抑他的好奇心。


现在,孩子少了,家长都怕孩子出危险,可不幸的事情却时有发生。

记得有一次在医院,有位产妇讲了这样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她同事那4
岁的儿子前不久从四楼阳台摔了下去。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这小孩要他
妈妈买一件玩具,妈妈觉得这玩具太贵,没有马上答应。孩子见母亲不答应,
就爬到阳台的栏杆上,并吓唬他妈妈说,如果她不买,他就跳下去。当时孩
子的母亲非常害怕,赶紧答应儿子的要求。孩子听母亲答应给他买所要的玩
具,一高兴,一松手就从阳台上摔了下去。当时在场的人听了都觉得很惋惜,
也觉得孩子可能被惯得太过分了。

无独有偶,前些天在公共汽车上听到两位母亲在谈论自己的孩子,其中
一位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胆子大得吓人,一次,她那3 岁的孩子要爬到阳台
上玩,母亲对他(她)说:“不能往上爬,掉下去会摔死的。”他(她)却
一点不怕。

其实,小孩子并不是真的胆大不怕死,而是对从楼上摔下去会产生怎样
的后果不知道。不知道危险,对死更是没有概念,而且,三四岁的孩子也不
可能真正理解死是怎样的。例如,有一次我们的女儿不听话,妈妈就说:“你
不听话,妈妈就把你从窗户里扔出去。”说完,妈妈转身出了房间。妈妈一
回来,女儿就哭了。孩子为什么哭?因为妈妈要不理她吗?不是。是妈妈要
把她从窗户里扔出去,她害怕了吗?也不是。最后她自己说出了哭的真正原
因,那就是:“妈妈为什么不扔我出去?”而且她还要求:“妈妈扔一次吧。”
从窗户里扔出去,对成人来说是极度的惩罚,往往只是在气头上才会说这样
的话。可两岁多的孩子却认为这是一件好玩的事,正好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
心。显然,这种好奇是要不得的,必须立即消除她的这种对从窗户里出去的
好奇心。所以,妈妈赶紧对孩子说:“妈妈不扔鸽子(鸽子是孩子的小名)。
只有不好的东西,妈妈不喜欢的东西,才会从窗户里扔出去;妈妈喜欢鸽子,
不把鸽子扔出去。”妈妈没有说“从窗户里扔出去是危险的,会把鸽子摔死
的”。尽管这样听起来更能警告孩子,但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不能理解摔死是
什么后果,不能理解就等于没有警告意义。所以,妈妈换了一种听上去不像
警告,却能让孩子完全理解的方式说。因为孩子都不希望妈妈不喜欢自己。

要使孩子认识到危险,应该考虑孩子当时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要考
虑到孩子对“危险”的理解和成人对“危险”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下面的
几点建议可能对大多数的父母有帮助。

一、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危险的事。婴幼儿天生好动好奇,喜欢不断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危险的事。虽然,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遇
到危险,但有时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危险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父母不希望
孩子碰热水瓶,怕孩子被烫伤。而婴幼儿在家里乱跑、乱摸、乱碰时碰倒水
瓶是常有的事,如果父母只是告诫孩子不要碰热水瓶,否则会烫伤,是不足
以让孩子远离热水瓶的。这时可以在杯子里倒上些热水(以成人摸上去感到
很热但不烫为好),在孩子面前,大人先用手摸一下并赶紧缩回,说:“哦,
好烫!”然后让孩子也来摸一下。如果孩子不摸,父母可以故意抓住孩子的
手去摸杯子,让孩子亲身感受一次“烫”是什么滋味。这时告诉孩子,烫的
东西不能碰,热水瓶里有开水,不能碰,碰倒了要烫疼的。只要有那么两三
次烫的体验,孩子就会对“烫”很敏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危险都可以让
孩子亲身体验的,那就要采取别的办法。

二、尽早让孩子知道简单的规则,如过马路时要注意红绿灯等。也许有


人会说,对这么小的孩子讲交通规则是不是早了点。如果真是那么告诉孩子:
“现在咱们来学习交通规则”,就显得父母太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了。
但如果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当我们的
孩子还只有两岁的时候,一次带她过马路时,她看到街上的红绿灯很感兴趣,
因为红灯亮时能看见灯里有个站着的人影,绿灯亮时则能看见走路的人影。
我们觉得这正是告诉她红绿灯规则的好时候。回到家后,当孩子缠着要讲故
事的时候,就对她说:“讲个红绿灯的故事吧。”“有一天,鸽子和爸爸、
妈妈一起过马路的时候,看见红绿灯。红灯亮的时候,看见灯里有个小人人
站着,他告诉人们:‘现在红灯亮了,不能过马路,快停下来。’一会儿,
绿灯亮了,看见有个小人人跨大步,他告诉大家:‘现在绿灯亮了,大家快
过马路,要大步走。’一会儿,绿灯灭了,红灯又亮了。。”在随后的近一
个月里,这是女儿几乎天天要求讲的故事。同时,每次带她过马路时,都要
让她注意红绿灯的变化。很快,她不仅会讲红绿灯的故事了,而且过马路的
时候,也注意红灯不过马路,绿灯才过马路。

三、建立条件反射,形成反射性防御。反射性防御是躲避危险的最快速
的反应。例如,孩子在马路上玩耍是危险的,我们可以绝对禁止孩子到繁忙
的大马路上玩。但我们无法禁止孩子在住宅区的小马路上玩,因为,在人口
密度越来越大的城市,孩子几乎没有户外活动的空间了。既不能不让孩子在
户外活动,又无法禁止孩子不去小马路,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小孩学会躲
避危险。在孩子刚会满地跑时,每次带孩子出门活动时就要注意训练孩子,
一见车来就往路边跑。如果这样做了,孩子很快就会说:“车来了,妈妈快
靠边。”并自己很快地跑到路边。

当然,教会孩子躲避危险的办法很多,这需要家长尽早地、时时刻刻地
抓住每次机会,灵活地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对孩子灌输安全知识。

害羞

害羞可能是天生的,但人们能够克服它。

严重害羞的孩子由于与人交往的困难,常常被排斥在各种游戏或课外活
动之外,他们获得知识、技能或其他有益经验的机会,常常会比别的孩子少
得多,当然表现自己的机会也就要少。所以,即使是一些具有较高天赋的孩
子也容易被忽视。

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对人在各种场合是否害羞做了广泛调
查,结果有20%的人回答很害羞,80%的人回答有时害羞,而没有一人回答
自己从不害羞。因此他们认为害羞可能是人的天性。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科学家们又对2—7 岁的儿童进行了追踪研究,以人
体的各种电生理变化为指标。结果发现,遇到新刺激或紧张情况的时候,尽
管儿童的表现可能不同,有的表现出害羞,有的则表现出镇定自若,但人体
的各种电生理指标却有相似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人在害羞时出现的一样。因
此,两个大学的科学家们更加确信,害羞是人的天性,但人们可以克服它而
不使它从日常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他们提议,父母应该在孩子处于新环境或紧张状态
时帮助他们,使他们克服害羞而活动自如。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他们的孩


子克服害羞呢?我们认为下列方法可能比较有效。

首先,害羞是每个孩子发展到一定年龄自然会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它
最初表现为婴儿期的怕生。这种怕生如果得到强化,就会逐渐发展成严重的
害羞心理。因此,作为父母在一开始就不能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在
孩子表现出害羞时应该转移话题。不能当着孩子和别人的面说孩子害羞。在
别人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害羞时,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并不害羞”,同时直
截了当请对方不要说这样的话,并立即转移话题,说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
因为孩子对此比较熟悉,信心也就较足,容易消除紧张和不自然。这样可以
给孩子提供一个能自我表现的机会。

其次,鼓励孩子的敢为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害羞的孩子常常容易胆
怯和慌乱。有时即使是一些自己有充分准备的事情,也常常会因为胆怯和慌
乱而搞糟。而每一次失败的经历,又往往给孩子的个性发展留下一层阴影。

孩子的敢为性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父母应从孩子小时起,就对孩子的许
多探索行为(包括一些冒险性的行为)不横加限制,并鼓励孩子单独出去和
其他孩子交往。培养敢为性的另一个重要时期是在孩子两三岁时,这时候正
是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孩子总要“我自己。。”或“我来。。”。
此时只要对孩子没有危险,任何事情都可以让她去试试,如果她成功了当然
应该鼓励。如果她不能办到,也不要只是简单地说“你不行,让我来吧”的
话。这样,次数多了只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的自悲心理,应该采取另一种
更具鼓励性的说法:“孩子你真勇敢,不过你现在还小,等你再长大一些一
定能办成。”“现在还是让妈妈来(帮你)完成它吧。”这样孩子就会对自
己充满信心,以后仍然能大胆地、自信地去行动。

第三,给孩子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孩子或成人交往、独立处理一些事情或
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是发表演说或公开表演,一定要帮助孩子
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先让孩子对着镜子练习,然后在父母或要好
的同伴面前预演直到熟练。父母应该时刻关心容易害羞的孩子,对孩子的任
何进步,哪怕是很微不足道的进步或成绩都要及时鼓励。

是父母还是老师

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传。

人们常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既然父母是老师,就应该负
有“传道、解惑、授业”的义务。因此,有些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
常常很自悲地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教给子女。其实,父母还不是一
般的老师。一般的老师通常只需要管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而父母要管孩子
在学校、在家里,以及在社会上的表现;一般老师只需要管学生某一单科的
学习成绩,而父母必须对孩子所有学科的成绩负责;老师可以只考虑学生的
学习情况,而父母除考虑孩子学习以外,还必须考虑孩子的衣食住行等问题。
因此,即使是那些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也不要低估了自己对孩子的
深刻的影响力。

我们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